冬至来了吗?

冬至来了吗?

阐发散文2026-06-10 02:54:30
由于深居城市,早已不过农历的日子,节气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懂,原来在家住的时候,爸爸懂得特别多,今天这个节,明天那个节,总是滔滔不绝得给我们讲着。也是最近没时间看电视的原因,不知不觉中冬至来临,我也不知道

由于深居城市,早已不过农历的日子,节气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懂,原来在家住的时候,爸爸懂得特别多,今天这个节,明天那个节,总是滔滔不绝得给我们讲着。
也是最近没时间看电视的原因,不知不觉中冬至来临,我也不知道;也许是现在的人的吃喝好了,也不急着像小时候一样,每天掐指算着,今天是什么节日,明天是谁的生日,其实不是为了纪念节日,而是在向往明天的好吃的。而如今过节与不过节吃喝都一样,现在的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也是由于上学上的少,懂的知识也很少;可是心里好想多懂一些,老爱听爸爸说的节气的变化;而如今离爸爸住的也远了,懂得更少了;其实现在在电视上也能学到好多知识,但是自从爱上写作,也没时间看电视。
今天是冬至,我早上打开电脑才知道,由于长期住在农村,对好多知识懂得少。在家乡,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在熬羊头,听妈妈说:“这叫熬冬(冬至的意思吧!)”可是我从来也不懂还有吃饺子的说法,今天才知道。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早上正在写作,邻居走过来,笑嘻嘻的对我说:“你说今天是吃什么的日子?”我像个懂得特别多的人一样,不假思索的说:“吃饺子呗!”她笑着说:“你咋知道?”我说:“谁让我是你大姐,我当然比你懂的多。”其实我是乱吹一通。
其实并不是我懂得少吧!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有一方的风俗习惯。我们这里人都没有冬至吃饺子的说法吧!可是要是知道了有这个说法,还是好奇的想知道具体的根由。邻居笑着说:“今天不吃饺子,就冻耳朵”我听了,觉得好像人们的说法都是有根据的,因为饺子特别像耳朵。
于是我想知道透彻,就在网上查了关于冬至吃饺子的说法。原来它就像端午吃粽子一样,有纪念意义的。在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而代代传承下来的。这和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都和历史上或者是传说中的名人有关,有着特殊的意义。民间传说,《伤寒杂病论》的著作者、东汉名医张仲景辞官回乡之时,正值冬至,发现衣不蔽体的乡亲们的耳朵都冻烂了,马上与其弟子支起大锅,煮“祛寒娇耳汤”为众乡亲医治冻疮,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血液通畅,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到冬至这一天,人们就模仿张仲景做“娇耳”,煮食并喝热汤。日久成俗,“娇耳”也久传生变,又有了饺子、扁食等地方性名称。就这样,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便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每到春节才能吃到饺子,这是小孩子们盼望已久的日子啊!妈妈除夕之夜就把饺子馅弄好,弄些萝卜,里面弄些肉馅,有时是猪肉的,有时是羊肉的。妈妈弄好以后,总要端给爸爸闻闻,看有味没味,其实我们孩子们在遥远就闻见香喷喷的,不由得咽口水。新年初一的早晨,妈妈黑乎乎得就起来把面和好,让形的有劲道,妈妈和好面以后,把昨晚疯了一夜的我们姐几个叫醒,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姐姐擀皮,我和妈妈包饺子,妈妈一边包着,一边给我们讲故事。很快就包好了,妈妈下地做饭了,香喷喷的饺子,配上美味的粉汤,粉汤里放上西红柿,香菜,油菜,还有羊肉,这是色、香、味俱全,让人馋的都等不及了。
而如今,人们不要说是过年过节了,就是平时,啥时想吃啥时就吃,就是现在要吃了,在超市里就可以买到现成的饺子,立刻就可以下锅了。可是饺子是现成了,就是找不到过去其乐融融的感觉;找不到过去那个美味的感觉;一到吃饺子的时候,就想起妈妈讲的故事。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