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

我眼中的……

逾墙钻蠙散文2026-04-29 00:43:47
(一)我眼中的郭敬明我眼中的郭敬明几乎和开心沾不上边,他所谓的开心也总带着忧郁的阴影。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萌动不同的感受,或许遇上他时我正处于灰色年段,于是便从他的文字里头恋上他字里行间的悲

(一)我眼中的郭敬明
我眼中的郭敬明几乎和开心沾不上边,他所谓的开心也总带着忧郁的阴影。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萌动不同的感受,或许遇上他时我正处于灰色年段,于是便从他的文字里头恋上他字里行间的悲伤。暂且不谈郭敬明事件的原委,也不去定论究竟“抄袭”的罪名要负点什么样的责任。我要感谢的是他给我带来的收藏空间与释放空间,或是娓娓道来或是义愤填膺,或是娴静如水或是桀骜不驯。很长很长时间反复地想一句话,尝试让自己变得感动,找回知觉,默默地重复不停地重复,直到,眼眶湿润……那是他直来直去的倔强,让人感觉抓住救命的稻草。从《爱与痛的边缘》到《幻城》,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再从《1995—2005夏至未至》到《悲伤逆流成河》,是成长历程的转变,是心智的成熟,纵使梦里落花已经让悲伤逆流成河。
年轻多好,年轻就是骄矜的资本,年轻就是奢侈的资本,年轻就是挥霍的资本。年轻的我们骄矜着奢侈着挥霍着,等到某日骄矜不起奢侈不起挥霍不起时,再从他的文字找到某些可以依靠的热度。日子太平淡,生活在腐化,终究是需要找点温暖来溶解冰点。就当是追忆曾经年少过或者证实尚存的青春正在流逝。
(二)我眼中的韩寒
我眼中的韩寒是叛逆的,我喜欢的就是他的叛逆,那与众不同的个性叛逆。入木三分的批判常常是娓娓道来的,有着一个成熟男生的味道。他玩文字的手段甚是高明,没必要抬举,《三重门》从开篇就让人惊讶万分,从头幽默到尾,带着些许黑色的幽默的语言风趣。文字尖细犀利,但不乏新颖,他敢作敢为,干脆利索,甚至到了嚣张的地步……然后便引得人们大笑,入骨入肉地笑,他就是带着一丝不可一世的倔强以及不屑的口吻才让人拍案叫绝。惹是生非,咄咄逼人,似乎是夸张,但也称得上传神,似乎是不可思议,但似乎又全然情有可原。
这位青春文学领军人物,不羁、反骨,冷静却不乏热情,忧伤又带着幽默,显示他“倚马千言似的不凡才华”——“先给我感觉,给我排气管的声音,让我在半夜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传说”,那传说与青春相连,坦真,直率,让人忍俊不禁,又充满成熟的冷静与激情。
(三)我眼中的安妮宝贝
我不知道是什么培养出了这么一个极端人儿,我也不知道忧郁是否是她与生俱来的天性,似是在渲染某种不言语却又在言语,又似是为了制造一种“我的世界是寂静无声的,容纳不下别人”的冷。
安妮宝贝的文字连同她的思想她的人也是消沉的,字字重千斤,攫住你往绝望的悬崖里直奔,直到无力回天的深渊,然后你就像掉下无底洞般,一直往下沉,继续往下沉……她的消极极具感染力,在经过她的文字的浸染后,使人培养出了自杀倾向,越往她的文字里头钻,这自杀倾向就越滋长。
似乎她所期待的美丽和幸福也很简单,然而大概又由于过于简单而无法得到实现的满足,或许是因为爱情来得太张扬,幸福才会可望而不可即。在她的心里潜伏着一个深渊,扔下巨石也发不出声音。骨子里头的颓废渗入肺腑便是堕落,上进心被捅得千疮百孔,生活的希望像是用玻璃堆砌起来的围墙,找到一个软弱的借口时就一触即发。待到骨子里头遗留的积极从尚存绝迹到荡然无存,接着便剩下一堆被脆弱浸泡过并被痛苦分解过了的废墟。好一句:“因为你比她坚强,所以我选择她。”原来坚强也有错,因为坚强就要被放弃,千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歪理啊!
(四)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暗无天日的自杀。在自杀后接着给别人造成他杀。作者或是不费力气或是绞尽脑汁,总之都能给自己一个借口——我总是轻易忘记自己对自己的诺言,日复一日地对自己进行催眠。难道几千年来文人在文章里就只为了彰显文字的力量吗?那不免过于冠冕堂皇。文字是个好东西,穿透力能让你动情万分甚至目瞪口呆,不是为引起共鸣不是为托付,不过是台上演戏的小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娱的成分总过于凝重,却可以自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