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悲的名人效应
6月19日晚上看当天的《晶报》,发现香港知名作家、文化评论学者马家辉在B02版《深港书评》专栏里有篇文章叫做《三毛和她的伪善她的圣城》。他在文章中写道:“另一本有趣之书叫《三毛之谜》,作者马中欣是台湾作家,爱旅行,文字辛辣,该书既是纪念三毛亦是踢爆三毛,向读者解说这位女作家的笔下世界到底何真何假。譬如,三毛写荷西,表示自己只比他大3岁,其实应是大8岁,三毛首次见到荷西他才15岁,她已决定‘追’他,结果等了三年才‘下手’;又如,三毛写荷西,说他是专业工程师,精通哲学与科学,但真实的荷西只于中学毕业后做过海军潜水兵,其后在西撒哈拉也只担任码头潜水工人……48年来曾有超过四次自杀不遂纪录但最终自杀成功的三毛,自己活在虚幻里,也把读者带进虚幻,但因文笔浪漫,读者们也不计较真假了,反正读得投入,想象一个异乡世界,也就算了。”
先不说这个叫马中欣的台湾作家《三毛之谜》这本书的编辑是怎么审核的,单单就《晶报》来说,它为什么也不审核马家辉所言的真假,尤其他也是一名知名文化传播者。
我得承认,我是三毛的忠实读者,我几乎读完了三毛所有的书。我在这里,也不是想帮三毛辩论什么,三毛是什么人,世道自有公论。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就马家辉所言的几点澄清一下。第一,三毛在文章中说她比荷西大,并不是说只是大3岁,而是6岁,她从来没有说过只是大3岁。因为荷西是24岁时跟30岁的三毛结婚的,他们共同生活了6年,荷西30岁时就过世了,这在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里的《一个男孩子的爱情》(P89页)可以为证。至于三毛是否比荷西真的大8岁,那我不敢断言。
第二,至于说“三毛写荷西说他是专业工程师,精通哲学与科学,但真实的荷西只于中学毕业后做过海军潜水兵,其后在西撒哈拉也只担任码头潜水工人……”三毛在《温柔的夜》这本书的《五月花》(P59)写道:“沉默了一会儿,汉斯又说:‘上个月路易私下里跟英格说,要公司把他升为主管,英格跑来跟我讲,我把荷西和路易都叫来,说,荷西大学念的是机械,考的是一级职业潜水执照,路易只念过四年小学,得的是三级职业执照,两个人不要争什么主管不主管,才这么一点黑人助手,管什么呢!’”文中的汉斯是荷西的老板之一,如果荷西没有潜水执照,人家敢雇佣他吗?再说,就算他不是专业工程师毕业,一个人习以谋生的潜水工作不是专业是什么?
我想,说三毛伪善的人,只是读了三毛一两本书而已,因为,要是他们全都读了三毛的书,他们就不会胡乱说话。当然,马家辉也许也只是读了《撒哈拉的故事》而已,所以他也是人云亦云。于是,我忽然明白,所谓的阳光媒体《晶报》,也徒有其虚名而已。
其实,从2001年8月1日《晶报》创刊到如今,我们家一直是它的读者,从不间断。期间我也曾经试过给《晶报》投过几次文稿,但是一直石沉大海。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自己的水平有限,于是不再投稿了。可是,自从6月8日看了作家陈希我的《自投稿》后,我终于明白了真相,原来不一定是我的文章不行,而只因我是一个无名小卒。陈希我在文章中说:“什么叫自投稿?就是那些没有人情关系的作者寄来的稿件。众所周知,并不是写得好就能发表,你还得让文章摆在编辑眼前。但是把稿子寄到编辑部去,并不能保证稿子就能出现在编辑面前。很多文学期刊是不看自行寄来的稿件的,或者随便瞄瞄。他们只对名家稿子感兴趣。我承认自投稿总体质量不高,但是名家的稿子质量也未必高。但是他们仍喜欢用名家的稿子,向名家约稿,至少也可以发挥发挥名人效应。这才是给刊物发挥作用。”
前两天,我又向《晶报》投稿了这篇文章,我知道编辑也许又不会瞄它一眼,尤其我还辩驳了马家辉,而且也对《晶报》有看法。但是,不要紧,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我真心的想让广大读者知道多一些真相而已。而且,我还想说,做学问的人,还是需要审慎,因为你所说的每一句话,广大群众都是在听在看的。想想,我本来就甚少纸质投稿,往后我还是更少去纸媒投稿,我还是好好的耕耘自己网络的这一亩三分地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