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的墨色迹痕

明信片的墨色迹痕

科髻散文2025-05-18 22:54:41
时光如飞,2007年刚刚退到身后,2008就以迫不及待的姿势飞奔过来。圣诞和元旦双节即临,周围的空气里已逐渐被节日的气氛所浸袭。今日与友上街,满街都仿佛沾染了喜庆。各店家在店门做足了招揽行人眼球的文章

时光如飞,2007年刚刚退到身后,2008就以迫不及待的姿势飞奔过来。
圣诞和元旦双节即临,周围的空气里已逐渐被节日的气氛所浸袭。今日与友上街,满街都仿佛沾染了喜庆。各店家在店门做足了招揽行人眼球的文章,真人扮的,假也若真的圣诞老人笑容可掬地站在店门前高举着商品特色招牌,橱窗内奇光异彩璀璨缤纷的圣诞树被装扮得花枝招展。尤其,踏进商场的门,更是满目琳琅,诱惑着你不由自主地挑选上一些,恍然一梦里,醒来已是手中怀里抱不住的一大堆。
和友说笑着挨个摊位看过去,不时碰着垂在头顶上的一些丝带挂件,抬头转眼的在璀璨琳琅的节日商品前流连。
许多的柜台上,用精致的小筐散装着各式各样的贺卡,富贵华丽的烫金,清新素雅的小插花,可爱的樱桃小丸子,俏皮的小女生,墨色秀挺的山水小品,说不出的漂亮精美。和友走到一个摊位前站定,旁边有几个女孩,不过十一二岁的模样,大概是一齐来的,边挑选边叽叽喳喳的商讨一下哪张更好看,哪张送给老师,哪张送给比较要好的朋友,哪张送给谁谁谁。我的手也在其中翻拣着,耳朵却在听着孩子们的商讨,在她们稚嫩的语言里,和友相视一笑,眼里,是藏着春秋岁月的心有灵犀。
友,和我同龄,经历的,是有着一样背景的童年少年懵懂青春。那些骨朵一样的年华里,甚至有着与贺卡有关的故事里共同的记忆,在繁华盛世的成长中,那些故事是泉水丁冬的清澈念想。
那时候的贺卡不叫贺卡,而叫明信片,很简单的制作,只是一张有着正反两面的光洁的硬纸片,正面画着一些风景名胜或者电影里才有的帅哥美女。背面,半边是邮寄所填选项栏,另半边的空白是拿来写上一些简单的祝福寄语,一般是逢了同学朋友的生日或者节日,一笔一画地写上不染尘埃的祝福,贴上8分钱的邮票,小心地投进绿色的邮筒,还要在邮筒边痴痴念念地站上一小会,好象是在怀疑是否真的从这里就能到心上所想的地方。好在,几天后,祝福便飞到了另一个人的手中。那时,即便是同班同学,也要贴上邮票让明信片在空中转悠一回,通过邮递员的手送到他(她)手中,仿佛,明信片也因为这次远游矜贵起来。偷眼看他(她)读着上面的祝福,甜甜一笑的幸福,足以让快乐升值,变得悠远绵长。然后,说不定哪一天,他(她)回过来的明信片和祝福也如此般地飞到你的手中,心照不宣的回味悠长让彼此间的情谊蕴染了一层朦胧美妙的暖雾。
现在的贺卡比那时的明信片要精美千万倍。早已不是正反两面的简单,而是好几层,各层有各层的玄妙,外面一层,最是精美,珠光宝气的英文祝福字,或艳丽或清媚,风姿卓越,里面几层和封底都是素朵淡花或者丽颜艳星的装饰,还有香风美乐的陪同。从透明的塑料包装里抽出一张来,香味袅袅,扑鼻而入,轻轻打开,祝福的音乐快乐奏响。宽敞的留白处亦是清浅印花的衬托,即使你不能写上一笔好字,也能烘托出笔意的妩媚。而今的贺卡虽有如许的风姿,却早已褪出了成人间“礼”的舞台,“礼”于当今,已变得更物质和世俗,甚至还有一些暗藏的不能示人。甚至连中学生对贺卡都开始不屑一顾,多只是小学生之间传情达意最好的媒介。一买一大堆,更简便了邮寄的烦琐,直接递到老师和同学的手中,你给我一张,我还你一张,好似贺卡传递与交换的游戏。中间缺少的,正是贺卡真实内涵的美丽。
我一直珍藏着一张明信片。是读书时一位儿时的朋友给我的。那时,我们年少别后好几年没有彼此的消息,一天,学校传达室的阿姨忽然说有我的一张明信片,拿到手,看了一眼地址,竟然是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很是诧异,因为在这个遥远的城市我并无任何亲属和熟识之友,看到最后的签名才知是儿时的他。毕业考到天津读书,也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的我的地址,寄来一张明信片,很简单的问候,只为探个虚实。我很快的回了信,从此书信往来很多年。如今他在怀化铁路上,娇妻爱子的温馨里,我们的友情由那张墨色已旧的明信片延续至今。
无端的想到现在发达而迅捷的交游方式,最初的古朴已消隐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毫无温情可言的电脑屏幕电话线的干涩。那种荧窗砚笺渐成古董文物。
前些天读董桥的《信是有缘的》生生地羡慕起那些不能再有的岁月里手写的墨香和鱼雁往返中的心心念念。当越来越的精致和繁华将简单湮没于历史的尘埃,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明信片里的墨色迹痕那一缕千山万水挂牵的婉约情怀,还有静夜窗影上小桥流水人家的月色风华。

晰子2007。12。16日晚随记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