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店水边少丽人

赊店水边少丽人

炼话散文2025-02-11 13:56:21
一每每于灯下读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诗句,我就想起故乡的赊店,想起赊店水边的朝朝暮暮,便引发莫名的伤愁。不为别的,就为古镇赊店与古都长安的差距,为这块土地长久以来的单



每每于灯下读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的诗句,我就想起故乡的赊店,想起赊店水边的朝朝暮暮,便引发莫名的伤愁。
不为别的,就为古镇赊店与古都长安的差距,为这块土地长久以来的单调和冷落,而感到内心的不平。
同样有着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同样有着美丽而传奇的故事,甚至同样有着离城郭咫尺的一汪清水,然而,长安却是“这边风景独好”,一派诗情画意:“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而赊店河边清静得只有满目的萋萋芳草了。
水与女人可以澄清一个城市的灵魂。
漂亮的女人,如一只敏感的候鸟,可以检测一个地方环境的优劣与兴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刷新着社会视野,感知着时代风向。
可我在赊店,在赊店的水边,却难得一见丽人的芳容。



丽人者,美女也。
对于“美女”的概念,我个人的感觉是,首先要身材窈窕、皮肤白腻、脸蛋光鲜、眉清目秀、头发柔美,其次要有文化、涵养高、体贴人、懂生活、会浪漫。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到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知为何,满脑子疑问符号的我,内心里总有一个世俗的创意,把一个古老的赊店与一个时尚的名词——美女,温暖地联系起来。哪怕是一种不靠谱的猜想,对赊店来说,也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也顾虑重重,担心这种“美化”,也许会给赊店背上“风流”和“好色”的骂名。但我对这样的“冒险”,依然抱着极大的兴奋和满足。虽然,兴奋和满足的背后掺杂着莫名的苦涩。
疼并快乐着。一边是,把一安静沉稳的古镇,与美女这个惹眼的人物拉一起,实在显得不伦不类,毫无规矩,“老夫少妻”的感觉痛苦地密布心头;一边是文化“意淫”,希望赊店这个“老古董”被一些新事物涂抹得年轻起来,美妙起来。尽管,这样的组合不够协调。
但至少表明,赊店古镇绝对是个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角色!
古有“宝马赠英雄”之壮举,今有“美女配帅哥”之美谈,可是谁听说过“赊店出美女”的奇闻?
是不是看到赊店老去了,囊中羞涩了,便没了来往?这种做法,也太势利,太不地道了吧!
我们常常会在书刊屏幕上看到,美女摆着腰肢傍“大款”、住红楼、泡温泉,披金戴银,灯红酒绿,就连喝酒,也是柔指微翘,送往樱桃小嘴的不是那浓烈单调的白酒。
把温婉如玉的美女与一个浓情如酒的古镇放在一起,难免荒诞而玩味。
曾有外地朋友好奇地问我,赊店出美酒(赊店老酒),是不是也出美女?
我听了很吃惊,笑笑说,不一定。
为什么会说这样模棱两可的话?
我想,一定是朋友把“琼浆佳肴”搞成“琼浆佳人”了。
这不能说朋友无知。恰恰相反,是一种想象的丰富和文化的延伸。
把佳肴看成了佳人也不出格,毕竟饭局上还有“秀色可餐”这个词儿。
依我看,他们能把美酒和佳人联系在一起,也许是认为越是没落的千年古镇,越有令人心动的“桃色故事”。他们大概认为,像赊店这样在中国版图上沉寂了千百年的小城,那里生活的人们一定都很特别,很有另一番情调和味道。因为,对独特风情的体味和诠释,莫过女人。
从这个角度和层次上,来解读赊店,体味历史,审美世界,应该说是一个很有意味的颠覆和突破。
厚重而不失温情的赊店,在一步步地刷新着我陈旧的思路和浅薄的目光。
随着与赊店的亲近,我像探险家考察尼斯湖怪物一样,意象中的美丽符号开始渐渐升腾水面。
我们知道,一个讲信义、重感情的地方,从来是离不开女人的。美丽的女人,从来都是社会的磁场,生活的花朵,人类的尤物,更是一个时代经济繁荣发展的见证。
于是,女人的眼泪,女人的微笑,女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姿态,就有了特别的意味。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时,都将牵引着社会的神经,充满着惊心动魄的牵绕。
今天,面对一段曾经改变整个中国商业格局的商埠传奇,美女这个角色怎能轻易地绕过?



曾几何时,社会上流行一种不成文的口号,叫“美女经济”。
过惯了苦日子的中国人,能够大大方方地把美女和经济笼络在一起,而且放在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并驾齐驱的位置,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眼光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美女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从饭店的服务员到飞机上的空姐,从服装公司的模特到电视节目主持人……甚至,有些爱美成性的男士还公开声称:“酒店没有漂亮的服务员吃饭就没胃口!”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比较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人类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我们对美女的态度,也正是追求更高层次生活质量和心理需求的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发达、丰衣足食了,人们必然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浪漫和情调。
世上什么事,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
当赊店凭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伏牛而襟汉水,望金盆而掬琼浆;仰天时而居地利,富物产而畅人和”,做到从“豫南巨镇”到“社会主义一面旗帜”的时候,美女文化就和赊店历史,水乳交融到一起了。
历史上,赊店镇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齐名,为全国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名,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社旗县,寓意“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
据清光绪三十年《南阳县志》载:“育水以东唐泌之间赊店亦豫南巨镇也,在城东北九十里。”清乾隆、嘉庆年间商业兴隆,繁荣异常。水运发达,南通荆楚,北达幽蓟,东连闽浙,西接雍凉,为中原、江南数省货物集散之商埠。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赊店巡检司、设营讯、把总署。鼎盛时期,镇内流动人口达十三万之众。二十一家骡马店朝夕客商不断,四十八家过载行日夜装卸不停。白日千帆过,夜间万盏灯。临暮,船上楚湘歌舞达旦,岸上交易灯火如昼。五百多商号总集百货,七十二道街分行划市,相聚经营,生意兴隆。
城内七十二条古街道保存完好,构成中原最大的清代建筑群。其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