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尾年头

岁尾年头

上笺小说2026-03-14 05:26:09
农历的最后一天在好多地方被称作“除夕”,可真要咬文嚼字的话这种说法就不准确了。所谓“除”是“去掉”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交替;所谓“夕”是指日暮时分,可以引申为“夜晚”。这么说来,除夕就是除去旧岁更换新岁

农历的最后一天在好多地方被称作“除夕”,可真要咬文嚼字的话这种说法就不准确了。所谓“除”是“去掉”的意思,可以引申为交替;所谓“夕”是指日暮时分,可以引申为“夜晚”。这么说来,除夕就是除去旧岁更换新岁之夜晚的意思了。
秦人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季冬》中记载,那时候人们在岁末最后一天,时兴一种击鼓以驱除“疫疠之鬼”的仪式。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除夕这个节令最早的来由呢?不过,我倒是相信后世的除夕燃放鞭炮应该是由击鼓驱鬼演变而来的。
我的家乡父老历来把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大年三十,即使小进年腊月只有二十九天也决不例外。这种叫法之所以能得到男女老少的普遍认可,并且根深蒂固不容置疑地一直延续到现在,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了人们对圆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我的家乡一带,多少年来大年三十也许是庄户人家一年中家务活动最忙碌的一天了。诸如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洒扫庭除,还要打糨糊张贴春联,以及兑馅子包水饺等等。
这一年的除夕那一天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对于数九寒天来说真是个难得一见的好天气,早春的气息混合着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吃过了早饭,我和父亲就开始打扫起了卫生。
等我们爷儿俩把庭院里外不留死角地收拾完了的时候,母亲早已经在厨房里打好了一大勺糨糊。
我回到屋子里洗了把手,就准备和父亲贴春联。父亲对我说:“你先不要忙,对联我还没写呢!”
往年我们家的春联都是由父亲事先亲手写就,这回一听说还没写,我不禁脱口问道:“怎么了?”
“没什么。”父亲笑着说,“我只是没想清楚写什么好。”
“这可真是奇怪了!你大小也是个作家,写副对联还不是一挥而就的事吗?”我看着父亲开玩笑说,“老爹,你别不是江郎才尽了吧?”
父亲哈哈大笑道:“江郎才尽?你也太小瞧你老爹了!”
这时候,母亲插话说:“你爷儿俩就别再打哈哈了,那糨糊眼看可就凝成坨了!”
父亲这才在方桌上铺开早已裁好的大红纸,随手接过母亲递上的毛笔,在那方古色古香的砚台上慢慢地泼起墨来。不料,父亲泼好了墨并没有立刻下笔,而是笔悬纸上抬头盯着我说:“你看这样行不行?这回咱爷儿俩分工,你出词儿我动笔!怎么样?”
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要弄出那么几个对仗句来并算不上是什么难题。于是,我不假思索地一口气说出了几句现成的词儿:
“乾坤悬日月,盛世纳吉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上四时春作首,人间五福寿为先!”
“向阳人家春先到,勤劳门第幸福多!”
听我不再说了,父亲放下笔不动神色地看着我说:“还有没有?再说几联看看。”
母亲没好气地数落父亲说:“前两天你张惊作怪地跑到村委给人家写了那么些对联,咋就偏偏不给自家门上写一副呢?”
父亲的视线依然自顾盯在我的脸上,好像压根就没听见母亲的唠叨。我犹豫着问父亲道:“怎么?我说的这些不行吗?”
“你说的这几句虽然意思都挺好,”父亲不满意地说,“但却不是太俗套,就是不合适宜。”
听了父亲的结论,我不禁脸上发烧一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父亲见我发窘,就半是安慰半是引导地说:“看来你脑子里的对联确实不少,只是在灵活运用上还显得不足。别着急,你说咱有没有必要把春联的起源先探讨一下?”
“你这个拙古老头,咋在儿子面前也犯酸呢?”母亲挖苦父亲说。
“我们爷儿俩要探讨学问,”父亲对母亲急眉火脸地说,“你少说两句行不行呀?”
担心父母再争吵下去,我急忙插话说:“娘,你甭管!我倒很想从爹这里学些知识呢!”
“真没见过你爹这样的人,犯起倔来就像个毛驴,动不动就要尥蹶子!”母亲嘟囔着到里屋去了。
父亲看看我,略显尴尬地笑笑说:“不管她,咱这也是研究学问不是?”
“爹,你想说什么就说吧,我保证认真听就是了!”我装出一副学生态说道。
“那咱是不是就从春联的源头‘桃符’说起?”父亲征求我的意见说。
说实话,对于春联的起源极其发展的历史,我这个学中文的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为了不扫父亲的兴,我还是痛快地答应道:“那就从桃符开始说好了!”
“这一说就得说到春秋战国时期了。据说那时候人们过年,总是要用桃木刻成叫做‘神荼’和‘郁垒’的器物,挂在大门两旁用以降妖驱魔。古诗中所谓‘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说着说着,父亲似乎又找回了过去站在讲台上的感觉,语调情不自禁地高昂起来,“大约到了五代的时候,后蜀有个叫做孟昶的饱学之士,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偶句直接用毛笔写在了门框上,相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那个与我们老朱家同姓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曾经下旨,除夕日‘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朱砂大红)春联一副。’一为驱妖辟邪,二为增添喜庆气氛之用。于是,过年贴大红春联由南到北时兴开来,并且绵延不绝一直沿袭至今。”见我时不时点头以示赞同,父亲不无自我卖弄地继续说道,“编一副对联对一个读书人来说并不是难事,但要编得合辙对仗又有新意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立刻接话说:“爹不是很擅长编对联的吗?你现编写一副咱贴上不就是了?”
“能有那么容易吗?”父亲叹口气说,“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能想出什么好词儿来?”
“是不是因为姐姐不回来过年心里不高兴啊?”我心直口快地问道。
见父亲不承认也不否认,我也就断定了我的猜测。于是,我开导父亲说:“她一家又不是要在海南定居,顶多也就是在那里待上个七八天。我想,等她一回来,保准是要来看望你和娘的!”
“人老了总是好瞎操心。”父亲笑笑说,“不说你姐,咱爷儿俩还是办正事!”
“刚才爹一启发,我倒是想出了一副对联。”我对父亲说,“我想它一定适合那几户移民家张贴!”
“是什么句子?”父亲急切地说,“快说出来听听!”
“爹,你听着!上联是‘好年好节好风尚’;下联是‘新天新地新家居’!”我声情并茂地说道。
“不错,确实不错!”父亲先作了肯定,随即就拍着自己的脑门儿说,“我已经都给他们写了,咋就没想出这样的词儿来呢?你说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