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珍邮故事
家中藏有五帧“珍邮”。每当朋友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便抑制不住喜悦,娓娓道出有关“珍邮”的故事。
故事一:千里“巧”征。二十年前我十七岁,在同桌的影响下,迷上了集邮。偶然,《集邮》杂志一篇请邮票设计家作画制作主题邮品的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集邮竟有如此奥秘。那一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国家为此专发一套纪念邮票,我顿生请女排签名的念头。相隔千里,遥不可及。如何求得,我煞费苦心:信中满纸祝贺与敬佩,末了,以热血青年学生名义真诚恳求。试着寄向北京体育训练基地。数周期盼,终于迎来“北京来信”——中国女排十一人签名赫然在目。一试即成,激情大增。购得《国际饮水供应和环境卫生十年》邮票,又生请漫画大师张乐平作画的“妄想”。如法“炮制”,更讲“策略”:直呼“张乐平爷爷”,言辞甚为崇敬与迫切。因其常在上海某报发稿,地址则落“解放日报社转”,果然再中。后又陆续征得中国羽毛球队、歌唱家朱逢博的签名及上海美影厂严定宪老师的画。
故事二:自得其“乐”。对这些“珍邮”我可谓呵护有加,套上塑纸,锁进箱中,定期阴晾干燥。遇事高兴不高兴,则拿出来赏玩,但女儿近物不得,妻也只能隔望。偶尔应约在外亮相参展,竟夺得大奖。欣赏中,自生心得:中国女排签得端庄,使用三种笔七种颜色,整个签名不在同一时间地点;中国羽毛球队则签得如羽球般飘逸,加注一段文字说明他们对签名很有经验;张大师所作“三毛”,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寥寥几笔,一气呵成,画下不忘落款,另附“务勿宣扬”便条,料想其不愿过多“纠缠”此类事;严老师绘的是卡通,主题“孙悟空偷吃人参果”,一方小印格外别致、与众不同。回想起来,回寄信中有的内衬了硬纸板,显然很细心,也尊重求画者,这颇令我感动。
故事三:报刊“热”稿。对陈年旧事,我很少张扬。1993年10月初,惊闻张大师辞世一周年,忍不住悲痛与怀念之情,提笔写了一篇短文。当月,《北京青年报》就在《人在旅途》版刊出,编辑特加按语:“当珍藏邮品成为一种时尚,方寸之间便有了珍品价值连城,我的集邮册中也有一帧珍品,她的价值却无法估量。”2002年11月,我记起中国女排首冠二十周年了,便以“感悟幸福时刻”为题,投稿《上海滩》。时隔几日,杂志社回信:来稿收到,很有意思。并嘱咐:1、此稿请勿再投其他报刊;2、请提供自制信封的彩照。望速给回音为感!没想到文章这么“抢”手,这当然不是因为我的文采,应是名人效应了。
朋友们说我收藏的是传家之“宝”,但我想,所珍藏是那段永恒的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