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县之宝:唐明合壁碑](/static/assets/images/nopic.gif)
镇县之宝:唐明合壁碑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在于都中学读书。那时候,我最喜欢听丘般老师教的历史课,丘般老师可是于都史学界的权威了。他讲解历史能够生动有趣,让你久久难以忘怀。
有一天,他讲到了唐朝的历史时,就曾高兴地对我们说:“在福田寺内,现在就保存了一块唐碑非常有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省重点保护文物,下午的课外活动,我带同学们实地参观并详细讲解。”
丘老师说话算数。课外活动时,他真的来到我们班上,同学们高兴地同丘老师一道去福田寺看唐碑。好在学校离福田寺不远,仅仅用了10分钟就来到了福田寺。
福田寺是于都最大的佛教寺院,也始建于唐代,比唐碑的历史更久远。古代于阳十景中的吴僧翠竹就是福田寺中的一景,因今日专门讲唐碑的由来,其它的事就留以后择题再详细叙述。
福田寺规模还很大,房间也不少。好在丘老师熟悉这里的环境,一点都不用费劲,就找到了存放唐碑的房间。
在房间里面,丘老师指着那块镌刻着“再建福田寺三门碑”说:“这就是我要讲的唐碑,又称咸通碑。现在是国内珍贵的稀世历史文物。”
碑为青石质,“光莹如鉴,叩之作金玉声。”圆首方趺,碑底有一梯形榫与碑座相衔接。碑首边沿饰两组浮雕交缠巨龙,碑额中部有一直径8.5厘米的圆形透孔。碑高193厘米,宽79厘米,厚18厘米。碑文为唐代于都县乡举杨知新撰写的《唐虔州于都县福田寺三门记》,南岳李少鸿(唐代书法家)自书并篆兼镌,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立,距今1143年。全文凡21行,539字,行书淋漓酣畅,一气呵成。它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于都福田寺“朱轩素壁,周回夺目,布邑沸腾,艾稚咸讶”的华丽壮观之建筑群,以及宗风日隆之历史;记录了该寺僧徒倡议再建三门,“德化四方”,“千里早应,车骑争至,缯纨上服,异器名珍”,“日骤其积,二秋告成”之盛况,以及当时从北到南遍及各个角落的崇佛高潮;真切地反映和展示了佛教对唐代文化的深远影响和当时寺院“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的经济实力。
时隔五百多年之后,至明代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大学士江西吉水解缙来到于都,也为福田寺撰写《重修福田明觉寺生佛道场记》并自为行书与题篆,由赣南方思坚镌于“唐碑”之阴面。行书凡29行,1314字,布局得体,挥笔流畅潇洒。碑文不仅记述了福田寺的地理位置和重修福田寺生佛道场的经过,而且刻画了一个“佯狂市肆,荤酒无嫌”,亦佛亦道的僧伽法师的生动形象。称得上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佛教艺术珍品。
据传,人们如若俯首碑额中部透孔侧耳倾听,则可清楚听到远在50里外峡山河水的哗哗声,被人引为奇谈。
听罢丘老师的讲解,我为于都有这么一块唐代文物感到高兴。它不愧为是于都的镇县之宝。
为了保存文物,县博物馆已将“唐碑”从福田寺迁移,现保存在博物馆内,供人们瞻仰碑刻,缅怀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