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来了
又是一年高考时。高考给我的感觉像乡下秋收,收割打碾,汗流浃背,颗粒归仓。小孩们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有了作业,一直做到现在,终于要检验收成了,其忐忑、自信或者迷茫之情都集中在了这两天。家里有考生的,一面神经绷紧,一面还得在孩子面前作出坦然轻松姿态。父母的心态绝对会影响到孩子的发挥。
一到高考,就是高考话题。说,河南一位家长与孩子发生口角,孩子玩消失弃考了,母亲自责不已。可怜天下父母心!明明是养育了十七八岁、供养上了十二三年学的孩子不懂事,母亲还要把一切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这样动不动就给父母脸看的孩子,也真够呛!真是个给父母读书不是给自己的未来读书、是给父母高考不是给自己考试?我看,也许这孩子就在等这样一个机会,或者说在有意制造这样一个事端,好逃避高考。不然,只要稍有些理智常识,也不能拿前途命运的关键时机开玩笑。无论如何,孩子的今天父母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使之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身上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家庭教育、家庭影响的结果。我只想劝这位母亲别太自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无可挽回。应有的态度应当是,好好与孩子一起总结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已经错过今年高考,可不能错过今后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
高考中大家首先关注的,当然是作文。今年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达到18个。据说网上征求意见,80%以上的意见是全国统一命题。我的意见也是统一命题。只有统一,才有大家站在同一直起跑线上的可能。我看了一下今年的作文题目,各有千秋,难易参差。如此,怎么能统一考察学生的作文水平?高考改革到今天,还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过去的不公不正当然更多。这个加分,那个加分,有限的资源,只有让一些特殊人物享用。如果说高考是国家选择人才体制的基础环节的话,那么这个环节上就已经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官员的孩子,哪个不想办法加点分?教育系统人员的子女,哪个不想方设法近水楼台先得点儿月光?有钱人家的孩子,哪个家长不通过各种渠道做些功课潜规则出来机会?剩下的当然就是我们这种普通百姓、相信公家公平人家的娃娃了。虽然我们会像阿Q一样经常用“我们的孩子是实打实参加高考上的大学,我们的孩子品质放心”来自我安慰,事实上,在进入社会的路上,早就让人家占了先机;还不用说之后还有利用“选调生”等方法一步进入仕途的呢。所以要说解决腐败问题,教育的腐败与选取机制的弊端,最是伤害国家社会的筋骨血脉,这也是一些聪颖的平民子弟之所以有机会一出国就不愿回来的根本原因。
每到高考,就出现了许多高考现象:住宾馆备考谓高考房、某些地方的交通行业打出为高考让路口号、管理部门也为没带好证件的高考生作出了人性化的安排说只要相貌没问题可以先考试,当然也有作弊器材、代考替考行业的热闹。连我们这个小城,建筑行业也静悄悄地没了声音,临近考场的马路都由交警把守禁止车辆行驶了。看现在的高考,似乎考生都跟玻璃糖做的人一样,一点风雨都见不得,一点声音都会让他们分心,一点意外都会让他们失手。是我们太看不到这班十七八岁姑娘小伙子的素养能力了,还是他们确实就是玻璃糖人?我看,是我们太把他们的基本素养看低了。呼啸而过的车流当然会影响精力集中,而偶尔一声车鸣或许还是一个思路的启迪呢。当然我不反对任何有条件的家长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考试环境,但是,我们也别用千方百计的照顾让孩子背上本不应当背负的压力,能让他们用轻松愉悦的心态去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才是最重要的。
今年我家有两个考生。一个侄子一个外甥,一个乡下一个城市。城里的当然跟大家差不多,享受着比较好的照顾,大家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乡下的却跟他们一贯对孩子的管理方式差不多,“他考他的,我们去了也没什么用,考完回来就行了。”我不好评说到底那种方式更好,我也无法判断他们的最终去向,但对于高考这件事,我还是以为在重视的同时,也要看开。人生的路有万千条,高考结果与人生成功并不能划等号。我想到微信里流传的一个段子,是说高中班主任老师在高考后给学生发了一条微信:“考上大学的同学要记得和没考上大学的同学搞好关系,等你们毕业了好去他们的公司打工;考上一本的要经常联系考上二本的,未来家乡的领导就是他们……”虽然段子有点极端,但其中的道理值得深思。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必须改变。它同时告诉我们,人生一定不要吊在一颗歪脖树上。对于高考结果,我们应当坦然接受。学习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只要有学习的精神,上那个学校都能成才,做那个行当都能成功。
自家孩子不再当考生,说的都是些不腰疼的话。但道理还是清楚的。无论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不可极端、不可唯一、不能非他不可。对每一个考生来说,这两天就是使出吃奶的力气展示自己的时候了,这样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尽力了,就会无憾;没有好好努力,留下的追悔将终生难赎。
祝愿孩子们有好收成,祝愿我家的孩子们能发挥出正常水平。
2015年6月7日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