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段民生《清明的母亲》有感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幼时阅读《背影》、《我的母亲》等佳作,不能过多地体味那种厚如高山,宽广似海的父母之爱。四月拜读了段民生先生散落的《清明的母亲》,却有一种不能抹去的略带疼痛的幸福和温暖在心底久久涌动。当时就想写点什么,但总怕惧了笔拙,今天再次品读,终于起了执笔的冲动。不为别的——只为,记下这份看似平淡无奇却感天动地的母爱。
清早,我反复诵读这篇佳文,每一遍都让我感动不已,就如文里所写“咽喉里像塞了截青萝卜,鼻子发酸,眼眶发涩”,每次品阅,那晶莹甘甜的母爱如山涧清泉涓涓细流,一次次滋润我干枯的心田。文章描述的每个片段就像六、七十年代的黑白老电影,在我面前上演。仿佛自己就是作者本人,我已将情感完全溶入其中,感受这博大深邃、纯净无私的母爱。
作者采用平叙的方式展开对已仙逝母亲的追忆,“透过烟雨霏微的朦胧,仿佛望见母亲蹒跚着向我走来,一起拔竹笋、摘艾草、……忆旧事、想明朝。”四月,淫雨霏霏的季节,透过雨水朦胧的玻璃,一位饱经沧桑的农村老妪在田间地头和儿子一起生活劳作的场景幕幕再现于读者的面前,那么自然,那么平和。“母子团聚尽在梦中,尽在泪中。”作者对慈母无尽的思念让我这个七尺男儿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文章的第二段最能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作者离开母亲分配到外地工作,临行的前夜,“油灯下密密细细地缝补着我仅有的蓝、黑两套换洗行头。”昏黄的油灯下,双鬓斑白的母亲戴着老花镜,手捏银针、牵动细线,把对儿子真挚的爱缝进衣物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饱含浓浓母爱的《游子吟》道出了天下慈母对孩子那种出自肺腑之爱诠释得淋漓尽致。“鸡叫头遍,烧火做饭,”母亲将家中换作零用钱的“下蛋的老母鸡杀了、炖了……”在明暗忽闪、烟雾缭绕的灶前,母亲眼噙着热泪,正一把把地往炉膛内添柴,跳跃的火苗将母亲那柔肠牵挂、依依不舍的面容映衬得更加慈祥、怜爱。
“送别时,母亲执著地要替我挑着行李,一路叮咛、一路叨叨、一路垂泪,把我送到梅江渡口。”暮霭渐退的清晨,身材瘦小的母亲执意地从儿子手中接过担子,放在打着厚厚补丁的肩上,清凉的江风吹拂着母亲花白的头发,母亲时不时用手擦拭额上细细的汗珠。“儿不在身旁母担忧”,千叮咛、万嘱咐,天凉要及时添加衣物,多写信与家中联系……心中纵有万般不舍,脸上却要强显坚毅。这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让我一次次地流泪,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为我送行。无论我们背起书包,还是行囊,母亲总是送一站又一程,蓦然回首,母亲的身影还在尽头,仍在挥手,“一个瘦弱的身影仍伫立在渡口的大樟树下,那就是我的亲娘。”这时我再也不能控制强忍的泪水,任它肆意流淌。
一颗心系在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身上,挂念儿子的母亲,来到儿子的工作单位——德兴铜矿。从未出过远门的母亲对矿山一切事物都倍感新鲜、好奇,得知儿子在中国最大的铜矿山工作,爱屋及乌,将对儿子的无限的深情,转化成对矿山的深深眷恋,那种骄傲自豪之情绽放在写满苍桑岁月的脸上,漾溢在与乡亲们的闲聊话语中。
母亲来矿山先后有六次,除了看望生活工作在矿山的儿孙,另外就是对矿山日新月异的变化“每次都有新发现,每次都有新赞美,每次都有新叮嘱”,作者运用三个排比,将缠绕在儿子身上的母爱与之相连的矿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平实的笔尖流露出的却是浓烈的矿山情愫。
母亲老了,要离开她一生都不能割舍的故土,还有她放心不下,远在他乡的儿子。临终前,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到病榻,守护着母亲身旁,“冬夜,一轮明月将它冰冷的光亮透过天井,把有百年历史的残破老屋照得分明。”冬季,凄凉的冷月挂在幽静深沉的苍穹,怜悯地看着这一人世间生死离别的惨景。母亲在儿子的呼唤声中“睁开眼睛”,说出了“饱含深情的的临终遗嘱”,清晨,带着微笑走了。读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什么尖锐的东西刺痛了,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双眼,从脸颊无声划滑,闭目叹息,嘴里喃喃道:母亲,安息吧。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书写了这篇祭文——《清明的母亲》,虽有淡淡的伤感,但笔端更多的是对仙逝母亲的怀念,一种真情的流露。母亲对儿子如此的疼爱,令人感动。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简单的爱,是质朴的爱,是无私的爱,这种爱,让只是读者的我深深感叹。
古训有云“养亲必敬”,对双亲,我们要学会感恩,要学会敬爱,别总以工作忙碌,学习紧张为由,冷落父母。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是做人之根本,动物尚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为什么不能呢。祝愿天下的父亲、母亲健康、快乐、长寿。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