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小喇嘛洞:宝力根寺
吸引我探访“小喇嘛洞”的主要原因是一眼“白泉”。“小喇嘛洞”是当地老百姓相对4公里外的“大喇嘛洞”(海棠山普安寺)而起的名字,大名叫宝力根寺,是蒙语,汉译为白泉寺。位于阜蒙县大巴镇衙门村,始建于清代嘉庆六年(1801),因寺右的一眼白泉而得名。
关于白泉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是因“三泉圣井”喷发白雾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山谷中的泉溪流长,远望泉水闪闪发出白光,因而得名;第三种说法是泉水自半山腰流入岩石池中,以白石为底,泉水别于周围的青山绿树而呈现白色,因而得名。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令终日忙碌在水泥城堡里的我激动不已,驱使我义无反顾地踏足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蒙古贞大地,去探寻我所未知的风景。
塞北第一泉
白泉寺地处东经121度、北纬42度,属医巫闾山尾丘陵区,海拔505.5米。东至富荣镇佛爷岭村,北与细河区接壤,西与二板村一河之隔,东西长1.6公里,南北1.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地质构成属大陆气候,年降水量570毫米,是峰峦险峻、悬崖峭壁、千年古槐、凤凰梧桐、圣泉奇洞、古墓遗迹、摩崖造像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区,是饱览田园风光、进行考古研究、举办宗教祭祀活动、演唱民歌书曲、观赏蒙古贞民俗风情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相传200多年前,海棠山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受西藏达赖喇嘛指派,长途跋涉来到海棠山,召集当地能工巧匠在海棠山天然峭壁石崖上镌刻了上千尊摩崖造像,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267尊,刀法精湛,影像传神。
关于普安寺四世活佛,还有一段典故呢。据传,1796年,嘉庆皇帝登基,按贯例举行大典。当时,有参加庆典资格的著名呼格图活佛在册60名,查点时,东蒙弥勒寺活佛缺席,班禅大师便奏明圣上恩准,让随身同去的普安寺四世活佛丹毕道尔吉参加,补足60位。通过讲经说法,丹毕道尔吉名列第6位,嘉庆皇帝龙颜大悦,嘉封他为“莫日根堪布呼图格图”称号。
活佛日夜操劳,加之水土不服,终因过度劳累而染病,请了附近许多名医进行医治,也不见好转。一天,他离开普安寺向北走,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立刻吸引了活佛,顺流而上,溪面时宽时窄,怪石遍布。不知不觉,活佛来到了半山腰,只见在茂密参天的树林中,溪流从巨石下汩汩流出,叮咚作响,其间有一池,泉水汇聚池中,水底游动的小鱼悠然自得,甚是惬意。活佛蹲下身,用手掬起溪水一饮而尽,顿觉甘冽甜润,浸入肺腑;撩起溪水洗脸,凉意沁人的水洒在脸上,精神为之一振。一时兴起,活佛脱掉僧袍,踏入水中,凉爽怡人的泉水彻底洗去积淀多年的辛劳与疲惫,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此后,活佛每天都到这里休养,用泉水沏茶饮用、洗澡净身,没过多久,活佛的顽疾竟不治而愈。
此后,活佛便在此修建寺庙,作为避暑休假的行宫。这眼白泉便成为此后普安寺历代活佛饮用净身之水,被当地老百姓誉为“塞北第一泉”。
神奇的古槐王
顺着当年活佛所走的线路,我们沿着溪流步步登高,终于来到向往已久的宝力根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古槐王,主干低矮,胸围3.3米,根植于深山中,无侣无伴,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仍然枝繁叶茂,刚毅奔放,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小洞山的苍桑史。
相传300多年前,蒙古贞部在兀良哈部人善巴的率领下归顺后金,东迁到阜新地区,与其他蒙古族部落会合,融为一体,统称为蒙古贞。有一天,善巴率部剿匪,路经此地,休息之时,观看秀丽的山景,倾听叮咚流淌的山泉,甚觉惬意。他仰视山石,忽然发现一块巨石之上变幻出多种佛形,时隐时现。善巴立生虔诚之心,欲焚香礼拜,却因行军打仗,未带香炉、香烛等礼佛用具,便折几根树枝权当香烛,插于地上,堆上一堆土,跪拜祈福。此后,善巴屡战屡胜,1637年因战功显赫,被皇太极封为吐默特左旗札萨克(旗长),善巴便成为蒙古贞的第一位王爷。
也许因为这里的气候怡人,土壤肥沃;也许因为白泉的恩泽与滋养,当年王爷无意栽植的一根槐树枝一直健康地茁壮成长。十几年后,善巴偶然想起在山泉之上所见到的似真似幻的石隐佛,便再一次来到这里,却发现小树枝不仅成活,而且已经长成碗口粗的槐树了。善巴认为此外风水独特,便将墓地安排在此山南不远处。此后,先后有9位札萨克、郡王安葬在这里,他的后人世世代代在此守陵,人们便称此地为衙门村。
如今,这棵老槐树根深叶茂,粗壮挺拔。夏季,她为虔诚的信徒撑起一把绿色的大伞,遮风挡雨;冬季枝条缠绕,充满吉祥和灵气。人们在老槐树下求福、求平安,悬挂挂件,结许愿绳,把美好的愿望和祈祷托付到这株神奇的槐王上。
青烟缭绕的宝力根寺
宝力根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苍松翠柏层层环抱,奇石异草遍及山坳,整个地貌似“簸箕”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从南向北由宽到窄,由一马平川到陡峭山峰,加之庙宇依山靠石而建,气势恢宏,香火鼎盛,晨钟暮鼓,回荡山谷。
当年,活佛用白泉水洗好了痼疾,便下令在泉边建筑寺庙作避暑度假行宫。以后陆续增建扩建,鼎盛时建有大雄宝殿、关帝庙、活佛殿、达木津庙、大小龙王庙、土地庙、吉斯仓等8座庙宇,有喇嘛170人。
沐着午后的阳光,寻着钟声,沿陡峭的石阶而上,就是巍峨雄伟、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也叫措钦大殿。大殿底层为藏式建筑,上层为单檐歇山式宫殿建筑,是藏汉建筑相结合的双层楼阁。殿内主供7尊大佛,两侧墙壁上有千尊佛及佛龛。
围绕大雄宝殿的中轴两侧,环绕着众多的楼堂、寮房。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前左侧的一口大铁钟,直径约2尺,重达4000公斤,铸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钟的铁壁上有二行铸字:“鸣钟三响出世也!”另一面铸有:“勿动”二字。
更令人惊讶的是,大钟旁边竟傲然伫立着一大一小两株母子梧桐树。听寺里的师傅讲,当年丹毕道尔吉到海棠山普安寺任活佛时,其母不放心,便亲自送儿子到普安寺,然后选择一处天然洞府诵经祈福。她不仅辅佐活佛强化了普安寺戒律,并且修建了宝力根寺。她怕活佛想念自己,特意在返回西藏前栽下这棵梧桐树。后来,活佛在母亲去世后,又栽下一株梧桐树,以示悟通佛法,怀念母亲。
这正是:“善思如母众,难忍无量苦,忆念苍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