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

一掌遮天杂文2025-01-17 09:12:21
纸上谈兵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中记载赵国年青将领赵括,在军事上夸夸其谈,徒有虚名。但盛

纸上谈兵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这句成语的出处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传中记载赵国年青将领赵括,在军事上夸夸其谈,徒有虚名。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以至于兵败被杀,留千古笑柄。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学习兵法,谈起军事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军事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一定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理解,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史记》记载:“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按说在这种情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六天,射杀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杀,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其实,如果赵惠文王不死,他大概不会撤换廉颇的。
两千年来,赵括一直是被认为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兵败差一点亡国,只会纸上谈兵的人。但现在也有人为赵括鸣不平,长平之战虽说赵国损失惨重,可秦国也伤亡过半,重创了秦军。还认为赵括是赵国名将,在秦强赵弱的情况下,英勇抗秦、战死沙场,是爱国青年的典范。但笔者认为,《史记》和《资治通鉴》对这段历史的描写大致相同的,人们对赵括的看法,也是源自这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是正史,流传广泛,根据这两部史书的描述,我们只能让赵括继续蒙冤,为赵括平反只能是史学家的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三国时的马谡,也被认为是纸上谈兵的人,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但《资治通鉴》记述刘备在临终托孤时嘱咐诸葛亮:“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马谡后来在镇守街亭时失败,被诸葛亮斩首。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诸葛亮制定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借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后人叹曰:“失守街亭罪非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
人们的最大缺点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由于人的这种缺陷,致使多少英才蒙冤,但人们是效果和过程统一论者,没有效果,过程再好,蒙冤也是在所难免。赵括和马谡都是失败者,两千年来被人们讥笑为“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其实他们都是一代英才,他们并不是只会夸夸其谈,他们都在基层多年,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只是他们失败了,犯了致命的错误,败在了比他们更强的对手手里,致使他们的英名毁于一旦。有道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也就是说没有常胜将军,很多将领都经历过失败,甚至陷入绝境,最终又反败为胜。但赵括和马谡,一旦失败就被杀,没机会再去证明自己的能力了,甚为可惜!与其说赵括马谡是纸上谈兵,不如说是赵王和诸葛亮用人失误,历史就是这样不讲情面。
楚汉时的韩信,最初并没什么名声,韩信最早是项羽的部下,官职是“郎中”,大概是项羽的警卫部队,是有机会接近项羽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这是说韩信多次为项羽献计献策,项羽都不采纳。韩信觉得得不到重用就又投奔刘邦。《史记》记载:“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傲。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韩信投奔刘邦并没得到重用,还差点受牵连被斩首,在他前面十三人都被斩首,因滕公欣赏韩信的相貌和说的话而赦免韩信。他们一谈话这位滕公大为欣赏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也只给了一个管粮仓的官职。韩信到处推销自己,多次与丞相萧何谈话,献策,得到萧何赞赏,韩信估摸萧何和其他人,已经在刘邦面前推荐了自己,但不见刘邦任用,就又流亡了,史记没说韩信准备到什么地方,但当时的形势,估计韩信也没什么好去的地方。萧何听说韩信又走了,立马去追。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成功了,这推荐人和故事也被千古传诵。其实,赵括也有人推荐,也不是秦军用个反间计,赵王就照办那么简单,像这种事关国家存亡的重大任命,也是深思熟虑的。有文章说赵括是被名将乐毅举荐的(笔者没见到相关史料),只是赵括失败了,这推荐人脸上也无光,否则“乐毅月下荐赵括”就该千古传颂了,人们就是这么势利眼。
在萧何的一再推举下,韩信被拜为大将军,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刘邦和韩信一番对话,“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韩信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这样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汉朝天下。刘邦外出平定叛乱,韩信却准备谋反,被吕后处死。刘邦征战回来,见韩信已死,“且喜且怜之”,这是刘邦非常矛盾的心理。韩信是后人公认的军事家,司马迁最后评论说,韩信对汉朝的功劳,可以比周公、召公和姜太公。但在全国已经统一、安定的情况下,阴谋叛乱,被灭了三族,不是太可惜了吗?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