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晚上的思绪
因不是祖居兰州,清明的前一天买了一些纸钱、几束花,到山上一个空旷的所在,祭奠了一下祖先。那天天气不错,阳光明媚,空气也暖和,感觉天地之间就要出现新气象了,而不是人们所担心的世界末日,所以感觉到一个生活在现时的继往开来者的自豪。
清明这天本想休息一下,逛一逛,但天却下起了小雨,心里落寞,一时半刻想不起来究竟该干些什么,就这样一直闲到晚上。晚上10点躺上床,外面又下起来,一时竟想附庸风雅想仿效文人雅士构思一篇听雨的文章来,于是我想到了杜甫、蒋捷、季羡林、郑愁予、余光中,心里便回味他们的诗词与文章,一时零零散散,聚合不到一起。竟想到日前给学生讲的《曹刿论战》上去了,想到公平。
“公平”这个词很有玩味的地方,“公”在前,“平”在后,所以,凡事出于公心而不是出于私心,人民就会空前地团结,社会就会和谐安定,也就有了真正的公平。《左传》上记载鲁庄公要迎战齐国,爱国人士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在鲁庄公摆出迎战的三个条件中,曹刿独独赞赏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条件。“狱”字,历来的教科书都解释为“案件”。这句话理所当然地被翻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实情办理”。好像鲁庄公只是在司法方面尽责了,公正了,公平了。其实不然,光靠司法公正不可能完全的取信于民。鲁庄公必然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讲公平了,不然,老百姓怎么会轻易地跟从他并在长勺以弱胜强打败齐国呢?从他给曹刿列出的三个条件的前两条里,可以看出他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也是讲公平的。他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说明他在经济生活中是讲究平等的,虽然他不可能将衣食普遍的分给所有老百姓,但这种行为、这种精神必定会在国内产生影响,形成风气。他还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说明他在政治生活中也是讲诚信的,讲公平的。试想,一个连鬼神都恭敬的君主,他怎么会不对百姓以礼相待呢?所以像曹刿这样没有一官半职的爱国人士,也可以和鲁庄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甚至在前线代替鲁庄公指挥作战。政治开明到这种地步,也难怪鲁国会赢。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虽然曹刿说“肉食者鄙”,但从鲁庄公的表白和作为看,庄公的“鄙”实则表现在庄公作战时的权谋和组织上,这些曹刿为他弥补了。但假若没有曹刿,鲁国也有可能取胜。就如孟子给梁惠王说的,如果能施行仁政,用木棒也可以和坚甲利兵作战。
忽而想起一个网友的“个人日志”上的一句话“不求事事公平,但求出以公心”。因为这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如果人人都从公心出发,从他人出发,从大局出发,那么人人都会有幸福感,就会像曹刿那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想到了“奉献”精神,出于公心的人都是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的,没有奉献,只有索取的人生是不完满的。因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必然会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人看似在奉献,实际是在索取和损害。所以讲奉献就要牺牲一些个人的私利,最起码要克制自己的私利,这才是真正为社会做贡献。再回到公平的话题上去,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私欲膨胀,那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所以“公平无私”是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的。
一看时间,已是零点,清明的这一天已经过去。祖先在天之灵会不会对我们满意,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烈士,那些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了一生的志士仁人和过去年代的领袖能不能含笑于九泉,我们又给我们的后辈留下怎样的遗产和形象。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捧出自己的良心。
已听不见窗外的雨声,我准备走进一个好梦。一首歌里也是这样唱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999rx.com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