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玉案》赏析
从来没有写过赏析,却为这篇文字撼动着,看了《漫步清秋》的赏析,就有了写这篇文字赏析的冲动。
一如既往,我喜欢这种文字的风格。
即时的一些心情,古诗文词的恰当运用,衔接的自然流畅,配合着唯美的图片,轻音低转的古典音乐,经典,这就是我看到的经典那。
文章分为5个章节,从初相见到青玉案,就是人生情感的一段旅程。
第一个章节如初见图片上的蔷薇花是繁华怒放的惊艳,这应该是最美的瞬间,清新美好。
纳兰的这句“人生若之如初见”,倾倒了300年来的芸芸众生,作者举了几个列子,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胡兰成和张爱玲,郁达夫和王映霞,这几对佳人的故事都验证着初相见的美好与难忘,在爱情里,都有着花开如初的美好,却也都会有花落的凋零,作者用花开与花落的两个时节,从春天陌上的花开写到清秋的落花流水,两个鲜明的对比,衬托出初相见这三个字的难忘。
唯有难忘才会牵动内心深处最深的离殇,“你我都是流水与风合谋算计的卒子,从此,天涯,各自。”这句话我看了很久很久,风和流水啊永远都不要合谋好不好,合谋后,我们就只能天涯各自,叹息,深深的叹息,这样的字和句让我如何不触目惊心,某时某刻某种心情,就用天涯各自这四个字来解释,最贴切,也怅然。
春去秋来,花开或落,初见,毕竟是一个“初”字啊!划过这个初见的光景,所有的美好都成为曾经。
初见锁在回忆里。
第二个章节揭开了初见后的开端“相见欢”。初相见揭开了心动的启程,行走的时光里酝酿着的是朝朝暮暮里的再相见。
“一川烟雨,十丈红尘。”都潜藏在相见欢欣的眼眸背后,相见时,我的眼睛里除了你,没有了这十丈红尘,一川烟雨都逝去。
“尘世的阳光,带着温暖,也带着冰凉。”尘世里的人啊,必须烟火着,面带笑容站在阳光下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些薄凉在心底呢?温暖着的是那颗相见的欢心,薄凉的却是那颗患得患失的心。
尘世的阳光有太多咄咄逼人的热度,无法隐藏时,心生凉意。
五月的梅雨,六月的清荷,七月的莲子,在作者的笔下活色生香,只为赴一场相见的盛宴,一雨,一荷都无限的美。
横跨时空,古意悠长,相思没有理由,只为相见欢。
第三个章节是“别亦难”这里的图片是落花铺满小道,落花已是离别,离殇应该就从这张图片开始了,作者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图片的选择也是精美至极后,与文字内容达到相得益彰的衬托。
“黄叶轻轻飘落的时候,诗人说,落花时节又逢君。秋风已经斑白,瘦断古道瘦断天涯野马,你便没了萍踪。”开章就有了秋意渐凉意境,预示离别已始,心情低落。
落花时节又逢君,只是诗人的陌路,秋风古道大多淹没了想要寻觅的踪迹,你的踪迹应该是最想寻觅的,没有了踪迹,只是惘然。
“我很想读懂一截一截的稻花,落进泥土里的清香。秋后的田野,有着天宽地阔的薄凉。守着你我的丰年与盈厚,童年的歌谣在袅袅的炊烟里迷踪,丧失音符。黄昏消隐,暮鸟投林。”
如果离别写满忧伤,这里的描述已经成为别后的升华与恬淡,秋意盎然,满眼的丰硕和内心的充盈,繁华已入土,安静。
第四个章节“诉衷情”,想念,在秋天这个季节温暖忧伤,这句话勾起我暖暖的思绪,我也莫名的感动着,为你,为我。只是想和念两个字,万千人写过,唯有作者的这写在这句话里面的两个字打动着我,因为温暖,因为忧伤。作者把这两个字背后的情感形象的突出,而且运用的优美。
每个人心里都有座城,很多时候都已经空了,或者变成了伤城,“我知道有一天,我终究会白发苍苍;有一天我终究会容颜沧桑;会忘记爱情,忘记你。”
我们都会老去,我们都要走出青春的泪水,这份情也早已蒙上岁月的尘埃,爱情也会成为古老的传说,忘记应该是个终点,忘记也一定会是一个必然。
南来北往,我们都将万千言语深埋这些黑白字块,一个字,一句话,写下,想要你懂。
第五个章节“青玉案”,这是辛弃疾的著名词牌,就像作者说的,很多人写过,包括李清照,还是这首博取了许多小众人的欢心,只因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多少回首呢?哪一个回首里是幡然醒悟的明白?太多,太多的人需要回首,可很多人都在红尘里挣扎着,痛苦着,真正可以回首的那一瞬间,或许都已经白发皑皑,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了。
“有一种东西不会老去,永远甜美清香,那是青春;
有一种东西不会年轻,总是忧伤苍老,那是相思。”
这样的话,难道不是经典语句吗?回答是肯定,哲理却不失美的意境,我们永远贪恋着青春,贪恋着红颜,我们也会一天天老去,老去的是忧伤,老去的也是相思。
这个章节似乎是一种心灵的归宿,辗转千山万水的心那,在这一刻归来,只因贪恋万丈红尘里的那盏灯。
青玉案,青玉案,回首时,心灵安然了吗?
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从古诗词到娴熟的运用典故,都充分说明这一点。更主要的是她的文字有自己独特的灵气和创意,读这样的文字有让自己的心一点点被淋湿的感觉,心动了,就算是小众的清欢,在我心里作者是最好的,在我的心里雪小禅也不能和你比。
没有写过赏析,只是因为喜欢,就当是读后感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