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识英谈
英谈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县西部山区路罗镇境内,距邢台市60公里。
沐浴着初夏的阳光,我和老公驾车初访太行山深处这座依山傍水的古村寨。
当我们走近英谈,抬眼望去,一座高大雄厚的城墙洞开一面,若开若合,仿佛有着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想对你倾诉。
幽深的山谷与苍翠的山林之间,竟然掩藏着一座褚红色的石头城堡,依山就势,古朴典雅,高低错落。
这样的美景不是在梦中,也不是在画里,而是在英谈。一个隐于太行深处的小村庄,就是这样淡然地矗立在青山绿水间,让每一个初识它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好一座世外桃源……
走进古村寨,树木葱茏,随处可见绽放的鲜花;时有小桥流水声,清脆悦耳的鸟鸣,树荫下雄鸡带领它的家眷悠闲觅食,处处透露着安适和清净。
山石铺设的街道,垒砌的台阶,虽历经数百年,依旧井然有序;长方形石块建造的房屋,古老而坚固;傍山而建的宅院,多为二三层小楼,可顺山就势或进院内或入楼上。古寨从街道到宅院,从墙壁到房顶,均用石头铺设和垒砌。置身其中,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几百年前的古堡里。更似走进了石头的世界。当地常见的红色石头成了这里当仁不让的“主角”。石板街、石寨墙、石宅院、石拱桥,还有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石杵、石臼,伴着沿街而下的潺潺溪水,将小山村装点得古色古香,妙趣横生。
唯有沧桑道古今,英谈果然有故事。
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曾在这里驻扎,召开过英雄座谈会,村子由此而得名英谈。
英谈的古石院落共有67座,多为明清时的遗存,做工考究。均由红石(有少量青石)垒砌,屋顶则覆盖以巨形石板,雨雪不侵,冬暖夏凉。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寨中小石楼、古城墙、四和堂、滴水泉、波浪石影壁,都经历了几百年风雨,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面貌。这里是北方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之一;
一村四堂,是英谈的精华所在。被尊为“祖居”。英谈村人大多为路姓。所谓一姓三支四堂,据老辈人讲,乾隆年间路姓大户有三兄弟,分为德和堂、贵和堂、如林堂,咸丰年间德和堂又分出一个中和堂,统称四和堂。如今的四和堂坐落在村子的中央,作为路姓家族的几个分支,仍然为乡民所崇敬。年节庆典,焚香祭祖;左邻右舍,亲如一家。四和堂血脉相连,却是各有各的特色。
德和堂之奇便在院内的“一滴泉”。这眼泉身处石壁上一个拱形的石洞,洞中崖壁内有口老井,水虽是一滴滴流下,竟像是从石壁中溢出,贯穿冬夏,绵绵不绝。四季总是满满的。老公弯下腰用水瓢一伸手就可以舀上来,喝到嘴里,清冽甘凉。据当地人说即使是三九隆冬,外面大雪纷飞,井内却是雾气腾腾,水面从不结冰,令人叫绝!
穿街过巷,寻到了半石半楼的如林堂。其北房的墙壁上竟露出一整块巨大的山石,村里人称“半壁石”。石板街虽是村里的主路,却又常常曲径通幽,没有当地人的指引,还真要迷了路。
抬眼处,贵和堂气派的门楼已在眼前了。贵和堂又称财主院,有房屋97间,门楼上做工精细的雕花和院内精美的廊柱,隐约地透露出往日的富有。
石街旁一条深深的河道穿村而过,河上有大大小小的10余座石桥,如月如虹。中和堂便建在桥上,院中一株上粗下细的大头梨树,百余年来看着日起日落,听着流水潺潺。
除却硬朗朗红彤彤的石块,英谈也不失温柔。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散落在各个宅院里的木质窗扇各具风情,不仅造型多样,而且窗棂图案也不一而足,波浪形、菱形、梅花型……在房前屋后婆娑的树影中,静望着这里安宁平凡的幸福。
抗日战争时,不足百户的小村,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6人在战场上光荣牺牲,英名永存。当地人都说,日本鬼子曾在村外转了几遭,愣是没敢进来。英谈人以自己的铮铮铁骨筑起了坚墙壁垒,那坚不可摧的石堡不知见证了多少感天动地的故事。
解放战争中,这里是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所在地,邓小平,刘伯承,彭德怀元帅,白求恩都曾在此居住过。这里还曾是国民党省政府驻地和冀南银行总部所在地。这里积淀的民俗风貌是研究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
日月在怅惘中交替,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岁月的消磨却抹不掉英谈的魅力。
走在出村的石板路上,静静聆听着石堡的脉动。正是傍晚时分,袅袅炊烟透过石屋顶向天边散去,令人顿生惬意。英谈的原始和纯净,岂不是陶翁笔下超然的世外桃源那悠然见南山的人间佳境吗?厚重的石寨门静静伫立了几百年,它要守护的,不也正是这份难得的宁静吗?
英谈,在这小小而悠远的古石村庄内,一座院落一段故事,而这座远离城市喧嚣的清净城堡,何尝又不是一个大大的世界驻留在每个探访人的心中?
悠悠石堡古韵藏太行山中第一庄
层层叠叠看古寨,山寨如在画中停
英谈古迹坐冀南往昔辉煌犹可聆
今留坚石在人间百年风雨沧桑行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崖前一点空\
盛衰轮回皆自然任由后人随意评
若问其中来去事叩响古宅细细听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