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行之二拜谒三苏祠
车出成都,在经历了数个小时的奔波以后,来到了一个叫眉山的地方。这是一座小城,但其中每一条街道却透着一种祥和,一种睿智,如果要究其原因,也许是和以文章闻名于世的三苏出生于此有关吧。
在拐过了几条街道以后,三苏祠的正门印入了眼帘,门不大,以至于比湖南有的寺庙要小上一半。回想起来,到成都以后所游过的如汉昭烈庙、杜蒲草堂差不多都是这种格局,据说这和成都人的个性有关,才华内敛、从不轻易的外露。
阶不高,抬头便可仰望到那块书有三苏祠的匾,黑底金字,历经了风雨和沧桑的洗礼后,看起来仍让人感叹,感叹何公的笔锋是如此的螯利。此刻,天公不做美,雨也开始滴滴答答的下起来了。蒙蒙细雨中,踏着闲适的步子我开始慢慢品味着三苏祠的独到之处。祠虽有苏州园林的影子,但久居江南的我还是要佩服匠人独到心思,因为这里的每一座亭台楼榭都是如此的和谐,亭与水的搭配,楼与树的对应是如此的浑然一体。最可爱的当属这水中的鱼儿,悠然自得的游弋,仿佛把城市的喧嚣和世间的不平阻隔在这一泓碧水之外。
整个祠堂,最让我感兴趣的当属这座名为披风榭的亭子,高高扬起的飞檐如展翅的雁儿直向天宇,精致中透出的是一种大气。而与亭相对的便是东坡石像,揣摩着,也许是当年东坡太喜爱这座小亭,后人为了让先生永远的注视它,便把石像立于石上。亭中观祠内的景物,如一幅淡墨的水彩画,这幅丹青唯一的瑕疵,也就只有多了我这个俗人还痴坐于亭内,扫了游人们的雅兴。
祠内因为季节的缘故,游人很少,但四顾园中的古木竹石心中总觉得心中惘然,也许是最近心情一直低落的缘故,眼前美丽的景物也嚼之如蜡。在这三分流水,二分修竹中,良久的徜徉是期冀能窥到当年这些文人、骚客们用什么方法聊以解忧,但徒劳了,原来这水、这竹都不愿意和我这个凡夫俗子交流。
时值初冬,微冷的寒正侵彻着我单薄的衣衫,池中的荷仿佛也知道季节的变化,将生命深深的藏入淤泥当中。这也许是一种本能,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本能,不久之前我也因为这种本能而退让,希望事情能够得到平息,但每每事与愿违,结局总是在向不可控制中发展。
凝望石像,恍惚中苏公当日年届六旬在琼洲海峡上乘风破浪的豪迈又再现眼前。古人尚能雄心依旧,逆水行舟,于是抛开心中的杂念,大步向前,让自己在风雨中的步伐更加坚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006年11月25日于眉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