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之行——(一)书法
四月六号,我们一行十四人去洛阳看全国隶书展,除一位是印象派画家(也懂书法)其余都是搞书法的。
书展在洛阳体育馆举行,9号上午举办开幕式,大幅广告牌上写着“中国2009世界邮展塈河南省第27届牡丹花会,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开幕式很隆重,来了一些全国书法大家。
开幕式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涌向展厅,当我们走到体育馆台阶下才知道已关闭了展厅的大门不让进,说是人太多,等前面的人出来再进,我们在外面等了很长时间都没动静,工作人员用话筒喊“每次只进三十个人”这句话一出来,等候的书友一片哗然开始谩骂,说你们洛阳没有承办能力就不要承办,那有这种举办书展的,每次只进三十人,等到天黑也看不到书展啊,我们千里迢迢赶来看不到书展太冤了。等急了的书友不顾保安的阻拦一起往门前挤,挤到门前不让进,有人干脆喊把玻璃门砸了。挤到门前那进不去也出不来,死死地挤着,连呼吸都困难,人人头上冒汗,我边上的两个女孩说“再这样下去我们今天不知有没有命看这书展了”。怨声载道,那个挤就像电影里战争年代逃亡时的火车站。大家还算文明,否则真的要出事故,我们这一行人全挤散了,我夹在人群中心里也的点紧张,等到再次开门又是一阵猛挤,像决堤的河口汹涌。
进了展厅,大家第一就是找袁老师的获奖作品。袁老师写的是一幅对联,十个字,外加落款三个写,一共十三个字,是这次作品中字数最少的。后来大家开玩笑说袁老师这次奖获的太轻松了,人家写了很多的字,弄了很多花样,才入个展,你才十三个字就获奖了。袁老师这十三个字获奖完全是靠自己的实力。
这次展出的作品,形式多样,款式新颖,内容丰富。书写的纸张不全是白色的宣纸,有用麻纸的、彩纸的、仿古的、做旧的、两种色彩以上相接的,还有故意粘补的,有一幅字还在中间粘上了邮票。这些花样不排除有故意做秀的,但大都是想在一秒钟内抓住评委的眼球。全国有几万人投稿,初选时评委一眼能扫几幅作品。
这次看书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听老师们评论作品,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惊讶他们是真正的书法高手,每一幅字他们都能讲出个所以然,好与不好,好在那,不好在那,笔力、笔法、气势、意境等等,具体到某一字、某一笔,分析的透彻到位。走到一些作品前袁老师不用看标签,就知道是那个省的,听得我傻了,至于临过哪些帖,学哪个评委那就更不用说了。
搞书法的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展厅里各种各样的评论声不绝于耳,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互相交流。看展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参于我们的评论,一个是巢湖含山的,那人情绪很激动,看我们在说走来就指着作品上的几个字评论,听他说得很内行,就问这里有没有他的作品,他开口就说“下次我的作品一定会入展,我这次来是找潜规则的”,然后跟着我们滔滔不绝地说,当然是批评的多。也确实,懂得书法的人都认为有百分之三十的作品不行,也有一些获奖作品并不是最好的,这里面确实如那人所说的有一定的潜规则。我们同来的就有一位写隶书的高手,投稿了,但没能入展,这里有很多字都不如他,大家还开玩笑说,汪老师干脆把这些字拽下来用脚踩踩算了。另一个是温州人,听我们说也情不自禁地参于进来,他只分析了几句,大家就说他是高手,旁边上也有人插进来说他是高手,问他有没有作品入展,他说他们温州人写隶书的少,大多写行草,所以没有入展的。来这里看书展的高手也不少,大多是千里之外赶来的,不懂不会这么远来凑这个热闹。有两个人从头到尾跟着我们,听我们讲。看的人,尤其是写隶书的人都很激动,主要是对有些作品的水平不满。
出来后大家坐的台阶上休息,又议论了一番这次书展,一至认为总体水平还是高,有些作品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创意大胆、独特,笔力雄厚、细腻、到位,结体灵活多变且严谨,显示了书家的高水平,
每个书家写字并不是越写越好,有的字写到后来越写越僵,连原先的灵气也写没了,很多过了高峰期就不行了,甚至是倒退,再也写不到原先的水平,但名气出处了,一般人只认名,不认字,照样价钱很高,当然这样的字会被时间淘汰。也不是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能达到高境界,高水平的。就连书圣王羲之也不例外,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王羲之在酒后状态最佳时一挥而就的,传说以后写过无数遍再也写不出那晚的效果。很多人一辈子都写不上去,当然是指真正的高水平。
其实写字很苦,说是兴趣、爱好、喜欢,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绝不是天天闭着眼睛写就能成功的,要时间要悟性,二者缺一不可,要大量的阅读研究,要付出别人玩乐的时间,还要有压力,很多时候也是枯燥的,有时能写的让人发疯,想扔了笔,以后再也不写。
这一趟洛阳之行,听老师们谈书法艺术,谈流派的风格和各省的书法水平、风格,大大地开阔了眼界,视觉听觉都有丰厚的感受,受益匪浅。对书法这门艺术有更深层的感触,书法确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同时感觉自己跨不进书法的艺术殿堂,有巨大的压力,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