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文的生命力是真实

时评文的生命力是真实

苏世杂文2025-02-06 20:18:31
当下网络,时评栏目红遍大江南北,从新闻论述到娱乐八卦,可以说“遍地开花”。大多数写手对中国转型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而多是以知识的碎片为工具,论证的角度、过程与结论,也因此往往难有独特的价值。更多趋向于生

当下网络,时评栏目红遍大江南北,从新闻论述到娱乐八卦,可以说“遍地开花”。大多数写手对中国转型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而多是以知识的碎片为工具,论证的角度、过程与结论,也因此往往难有独特的价值。更多趋向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或是报刊阅读的新闻报道,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借助发表时评来抒发胸臆、维护民众的权利。
但我们也看到在种种舆论风暴,那些触角敏锐、敢于思考的作者,他们有系统和专业知识,具有系统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知识背景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以及那些有着丰富阅历感的自由撰稿人。
一个成功的“言论版”必须体验时代中纠结的矛盾,激烈的冲突,微弱的呻吟,甚至是灵魂被撕扯的绝望痛楚。在言论自由度和完整度上的坚持,对于那些喜欢看时评、杂文的读者,正在学会独立思考,分辨真相。好的文章,能否吸引这些学习者,其实并不是文本形态是时评或是杂文,表达方式是尖锐或温和这些问题所决定;起作用的只有一个:写作者是否说的“真话”。站在这些读者的角度而言,精英写作还是草根写作,代言民意或者表达个体,感性批判或者是理性建议,最终都成为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精神养料——前提是,时评作者的观察与思考,真正的抵达了社会的实际问题。
我们都知道空间对作者的重要性,缩手缩脚,患得患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但做新闻、做评论的,不是要解答国家独立、经济发展或政治文明的诉求,而是用清晰的时评理念,完善的结构框架,以及在这样的理念和框架下成为这一个历史的推动者,成为这一历史的触动者。社会的发展,以及困顿,命运的纠结,热点的关注,都是我们要真实,积极表达的话题。
杂文和时评的思考,是论者“观点”得以形成的视野与思考的路径。观点可能被时代的发展所抛弃、但是视野的拓展与理性的自我锻炼,本身将成为一种时代的品质。
现代社会,时评是否具有穿刺遮蔽真实铁幕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不能有效的传达和传播?时评能不能交给更多的读者更多的思考和追求真相的能力?这才是决定时评杂文生死去向的关键……如果说时评杂文能给公众提供了一种勇于思考,敢于面对的态度,并受到了热烈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的稿子比“正确”的稿子更有吸引力。而那些,一味故弄玄虚,自我陶醉在某种文字迷宫中,还会有多少人需要和期待我们那?
自然,压力也是一个成长的焦虑,时评作为新闻和评论嫁接的“新生事物”和我们“能不能言说”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叙说的内容——是否真实,有多真实?不是文采多么美妙,而是那种敢于独立思考和真实诉说的勇气。有活力的表达,并不一定激烈,但更警惕于这样的认知:有价值的思想,首先在于它不回避真实。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