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雷蒙德·卡佛及其它
最早知道雷蒙德?卡佛,是在作家邱华东的新浪博客上。于是到书店找卡佛的书,很失望,连一个字也没找到。无意间,在另一位文人的新浪博客上,看到了他贴的卡佛的小说。于是急不可耐的读,其中有《距离》、《鸭子》、《邻居》、《软座包厢》等,一口气读完,确实神清气爽,心里一亮,又隐隐约约的,感觉小说中,有一种精神的东西潜伏着,实际上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这以后,每次到书店,总是注意是否有卡佛的书,看遍书架,没有,又转了几家书店,依然没有。
我不喜欢在网上阅读,我喜欢纸质的书籍,有质感,特别是装帧比较考究的书籍,文字、色彩、油墨、封面、封底,乃至插图或者简介。捧起书,心才能沉浸到文字里。这样的阅读,可以让人快乐或忧伤,怀旧或期望,可以让人文质彬彬,让人浮想联翩,让人怀揣梦想,让人的烦恼烟消云散,让外面纷扰的世界隔离……那叫是阅读。
呵呵,光顾自说自话了,关于雷蒙德?卡佛,百度上是这么介绍的:雷蒙德?卡佛(RAMONDCARVER)(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和小说界“简约主义”的大师,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伦敦时报》在他去世后称他为“美国的契诃夫”。
这样的大师,更激起我阅读的欲望。
终于,有一天去了图书馆。
其实图书馆的书,我是不愿意借阅的,脏兮兮的,破破烂烂、细菌丛生。也不完全是卡佛的原因才去图书馆的,现在书店的书确实太贵,越来越买不起了。再说,有的书,在书店浏览时,觉得可读,买回来仔细读读,又读不下去,便束之高阁,权当藏书。其实所谓藏书,也就是摆花架子,但却心疼花出去了的银子。
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汤伟翻译的卡佛自选的短篇小说集,干净、整洁、崭新的,这正合吾意。浅灰色光滑的封面上,雷蒙德?卡佛正支着胳臂,挺着脖子,一副冷峻的面孔上,瞪着两只眼睛,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越世纪一般。
再看看译者简介,很有意思。汤伟,笔名小二。八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电系,八五年获硕士学位。八八年赴美国留学,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上海某大型电器公司,主管研发。业余除翻译外也从事文学创,著有短篇小说《老姚》、《在路上》等。读理工科的人,既能翻译,又会写小说,太有才了。看来,爱好文学的人,真是各行各业的都有,文学,正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还是回到卡佛的小说上,我如饥似渴的阅读。下班回到宿舍,先翻开卡佛的小说,晚餐也就是几块饼干充饥。早晨一睁眼,躺在床上,先读一篇卡佛再起床。每天只要有空,都去读卡佛。这本集子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有点疲惫了。
读卡佛的小说,初读确实感到是海明威式的极简,而且,总是边读边在等待着故事里该发生点什么,可是,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小说就戛然而止了。有的,你读不出故事情节,读不出戏剧性,读不出人物性格。它确实是极简主义,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概念。写作教材上不是说: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吗?可卡佛的小说,几乎没什么故事情节,有的就是家长里短,不是吃饭、喝酒,就是钓鱼、上床睡觉。读卡佛小说的对话,仿佛就是在看美国的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对白,完全是美国式的口气。这忽然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电视剧里,有一平民说过的一句话:“美国人会把警察当早餐的。”就是那种口吻和架势。这是我的感觉,或许,每个人的阅读体验不一样吧。
卡佛是继海明威之后,美国公认的短篇小说大师,可我读不明白他的小说。除了简约,我没觉得他的小说好在哪里,我感觉,那就是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而且,卡佛就是记流水帐而已,有的是不是能够算上小说?阅读之后,总有一点失望。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卡佛的流水帐,记的有悬念,有技巧,每读完一篇,细细回味,又有一种浅浅的,不明就里的,文字里隐藏着的,究竟是什么样东西,我也说不清楚。或许,这就是人们说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吧。或者,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个人的感觉而已。否则,家常琐碎的生活细节,是什么人都可以拥有的,写成小说,也没什么看头。只不过卡佛写的,是美国人的琐碎生活。我的感觉,小说还是要好读,语言、故事、情节、人物、结构等等,基本的要素还是需要的。当然,也许不是这样,也许,卡佛正是通过生活琐事的叙述,把平常生活细节中,暗含的某种精神,付诸文字。否则,不会有那么许多人喜欢卡佛的小说。
不过,说到精神,或许这又比较牵强,中国的农民工,每天奔波在生活的最底层,先要吃饱了饭再说,更别说那些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即便是现在的白领、公务员,可也有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还追求什么精神不精神的,一天到晚忙的够累的,倒下去一觉睡的恨不得永远不起来。就连这,也是幸福的,因为,你有的忙,算你幸运,你能生存下来。没得忙,连生存都困难的。
说远了,回来说卡佛的几篇小说。
这本集子的第一篇《没人说一句话》,读完以后,我发现,小说中,人人都在说话。为什么起了这么个标题,不明白。当然还有,感觉就是一篇流水账。主人公半途遇到的那个驾车女人,以为要发生什么,结果什么也没发生,立即就打住了,不了了之。这里男主人公与女驾车者,两人说的话很平常,是不是真正要想说的话,结果都没说?是否这就暗含了小说的题目?半途那驾车女人为什么会主动带男主人公一段路?没法解释和想象,毫无由来。况且,小说更多的篇幅,是写主人公与那小孩钓鱼的经过。写的那么详细,有什么意义?或许,这就是美国底层人民的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这跟小说有什么关系?
《大教堂》,这应该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自始至终,小说是有点扣人心弦的,你总想着会有什么要发生,不用说,它和卡佛的其他篇章一样,都不会发生什么。或者说,没有高潮和结果。卡佛通过这篇小说,想说什么?主人公妻子与瞎子的友谊?主人公与瞎子的合作精神?主人公从紧张到松弛这一些列情绪的变化?可这就是小说吗?不错,这就是小说。
读完《邻居》,掩卷沉思,倒是觉得有点意思。人是有偷窥心理的,或者说“隔锅饭香”,或者说自己的生活太腻,太平淡,体验一下别人的生活环境,倒是一种乐趣。而且,这种想法具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