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平仄变化

古今平仄变化

两面三刀杂文2025-04-14 06:57:25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虽然也有一部分形声字,但与表音文字相比,音和形的联系还是很弱。虽然有繁简字.古今字和分化字之类的发展,总的来说汉字在古今流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稳定的,而语音发生了近乎"日新月异"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虽然也有一部分形声字,但与表音文字相比,音和形的联系还是很弱。虽然有繁简字.古今字和分化字之类的发展,总的来说汉字在古今流传的过程中还是比较稳定的,而语音发生了近乎"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不同时代的语音不同,就是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语音也千差万别。这里写其九牛一毛,单讲古今平仄变化,拿中古平仄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做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史分为三个时期:上古。中古和近古。中古由魏晋初期起,止于明朝中叶,这期间产生了很多震古烁今得文学作品,尤其是讲究平仄得文体更是大放异彩,比如骈体文。诗。词等。现代人去解读古代人得作品,首由于古今音变巨大,在平仄问题上就有了许多难解得疙瘩。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第一句为什么是“朝辞白帝彩云间”而不是“早/朝发白帝彩云间”?这样的问题看起来有关炼字,其实是由平仄决定的。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和去声,其中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和去声为仄声;中古时期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平上去入四声,其中的上去入三声为仄声。
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中古汉语的平声转化为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中古汉语的上声大部分转化为现代的上声,小部分转化为去声;中古汉语的去声全部转化为现代的去声;而入声的转化最为复杂,现代的四个声调中都有。
由音调的转化情况,我们看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仄声(上和去声)全部由中古汉语的仄声(上去入三声)转化而来,而平声还由一小部分来自入声,所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为仄声的在中古汉语中亦为仄声,而平声则不一定。
如果把现代平声中的中古入声字辨认出来,那么现代人根据普通话平仄来推测中古文学中的平仄,就不是难题了。以下有一些方法很有用处。

第一种方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是“b,d,g,j,z,zh”同时声调为阳平的字,在中古汉语中为入声字。如:拔。答。格。杂。哲等。以前我看过姓名学方面的书,获知取名字很讲究平仄。如“刘亦菲”声调为“平仄平”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而我的名字“刘喆”读音为“平平”,听起来就不如“平仄”效果好。为此我曾经想改名字,但考虑到名字系父母所起,而且我已经用了这么长时间,有了很深的感情,何况“陶喆”的读音也是“平平”,他不也一样使用一样出名吗,遂作罢。现在看来,“刘喆”在中古时读音实为“平仄”,符合平仄要求,心喜不已。

第二种方法:关于多音字。现代的很多多音字在中古时为单音,根据一种读音可以推知其在中古时为入声,则该字在中古时为入声字。如:度,它的一个读音为“du(去声)”,根据这个读音我们无法断定它在中古时为去声字还时入声字;但它还有一个读音为“duo(阳平)”,根据第一种方法推知该音由中古的入声转化而来,所以“度”字在中古时为入声字。

第三种方法: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母为“ve”的字(que,xue例外),音节为“zh。ch。sh。zh”+“uo”的字,音节为“b。p。m。d。t。n。l”+“ie”的字,音节为“f。z。c。s”+“a”的字在中古时都为入声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音节以“n。ng”结尾的字,音节为“zi。ci。si。er”的字都不时入声字。

第四种方法:已知某个字为中古入声字,则以它为声旁的字为入声字;反过来亦如此(已知某形声字为中古入声字,则它的声旁或同声旁的字为入声字)。如:“答”字根据第一种方法可推知其为中古入声字,则其声旁“合”为入声字,同声旁的字“盒”为入声字。

第五种方法:根据语言常识判断。(1)多背诵押入声韵的诗词。(2)八成以上的成语第二。四字平仄相反。(3)联系当地方言。入声字消失的方言地区,原为入声字的字,读音有时由规律。如:普通话读55调值(阴平)的字,在烟台方言中读成214调值,则这样的字往往是入声字。

找出了现代汉语中平声字中的入声字,推出了中古平仄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古时期运用平仄的文体,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地伟大复兴中地不可缺少地一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