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不该使记忆风化
在博客上读到一位越战老兵的系列回忆录,感触颇深。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过往的战争态度,也各不相同。有些人,站在历史学家的立场上,评价一场战争,也仅仅从当时的政治背景出发,在论及某一位领导人时,附带着把他在位期间的某次战争作为评定其政绩的一项指标。简单将一场战争,概括为应该不应该;这是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也很冷酷。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后来人,对一场战争的理解,仅仅是教科书上枯燥的战役统计数字,最终的胜负结局、以及大而化之的历史意义。这也造成了年轻一代对战争的某种认知模糊。只有对历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的当事人来说,在回忆中重现的当时情景,是昔日梦魇的重现,是一场渗透着感情的痛苦记忆。如那位越战老兵在给自己的回忆录中所做的序中所言:“回忆使我痛苦!”。
我想,这种痛苦是可以理解的。炮火无情,每一个作战的前线阵地,都是死地。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在奔赴死地前,对心中至爱之人的挂牵,对父母亲恩未报的愧疚,如何传递?眼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在血肉模糊的伤痛中挣扎,自己站在死生界限上,无能为力时的悲恸,有谁理解?看着那为了全局战事,而勇于牺牲自己的先锋队员毅然决然的背影,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如何言喻?……战场之上,身为军人的尊贵表现,就是服从命令永不退却。在那种地方,生死之念也变得淡薄了,当身处血与火的包围中,心里所想,是这场战斗的胜负对全局战事的影响,眼中所见,除了对敌的形势判断,利弊安排,就是身边战友的安危,伤痛,这样的时刻,有谁能看到自己?!
笔者从上述老兵的回忆录中,读到一则关于老山前线“硬骨头排”排长的故事:在一场守卫战役中,他的全排战友全部牺牲,仅存他一人还被炸瞎了双眼,当时,他并不知道周围的情形,不知道战友包括给他包扎的卫生员都已离他而去。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用手雷坚持着战斗,随后又身中3枪,援军到来时,他已昏迷不醒。但是就在他被救援队救醒后,他竟然奇迹般的站了起来,把全排弟兄们的名字点了一遍,直到发现没有一个答应他的,他才知道了一切。默默抓起身边自己的枪,他说:“弟兄们,老哥给你们报仇!”说完就朝有枪声的地方走去……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从没经历过战争滋味的我,眼泪模糊了视线。
老兵说,“我不是英雄,英雄是那些长眠在战场上的人!”我相信这句话绝非高调,而是由衷之言。想起那些慨然赴死的战友,活着的人对自己的存活,不是心存侥幸,更不是对自己战斗英雄身份的沾沾自喜,而是自认苟且的卑微。“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青山处处埋忠骨,黄土何曾忘故人?老兵用自己痛苦的回忆告诉我们,战争,不是造就英雄的竞技,更不是比拼血勇的角逐,而是人类个体苦难的叠加!
置身于安定祥和的氛围之下,渗透着枪炮轰鸣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了。可是,那些故去的人们,不应该只是一个个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他们,有资格有权利在现代人的眼前,再次鲜活起来。
由此,我又想起了人们因抗日战争,表现出的对待日本的两种态度。一种是极端反日,一种是主张忘却旧恨,邦交亲善友好。持两种态度的人互不相让,争端迭起。这里,我不能说哪一种态度是绝对正确,但,我想说的是,某些感情记忆的再现,不是为了让仇恨继续,而是从这些惨痛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联系到一部分愤青,在对日包括在对台问题上,也动辄主张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希望人们从这些血与火的记忆中明白:作为文明日渐进步的人类,有各种沟通途径的人类,是不是应该避免让这种惨烈的局面重演?还是愿意让今天的冲动,变成明日记忆中沉重而痛苦的新一页?
时间可以平复伤痛,而记忆,不该随着时间风化!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