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浚县大伾山游记
河南省浚县境内的大伾山,是座平地突起的秀丽山峰,海拔只有135米,因当年大禹治水登临此山,历代称为“禹贡名山”。我国最早史书《尚书·禹贡》记载:禹王疏河“东过洛,至于大伾”,大伾山之名由此而来。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登临大伾山,过巍峨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恩荣坊,它是一座以石雕精美而闻名的石牌坊。四柱五楼,重坊相叠,造型奇特,结构复杂。关于这个牌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说是浚县卫贤镇一户孟姓人家,全家三代都先后中了进士,皇上为了表彰他们,于是就恩赐牌坊,孟家就决定把皇上赐的这一座牌坊盖在一个风水宝地上,后来就选中了何家的地基,虽然这样做等于欺负了何家,但何家很穷,大人们都不敢说什么,这时,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子站出来说,你们在我们地基上建牌坊,将来有一天我们建牌坊怎么办,孟家一看是个小毛孩,就说,那就盖到我们牌坊上面,其实孟家纯属戏言,他们料想何家也不可能盖牌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子发奋图强,后来官至御史,正好比孟家官大一级,就把小牌坊盖在了孟家上面,形成了独特的牌坊摞牌坊的景观。
过恩荣坊拾级而上是一条幽径的石阶路,路的两旁栏杆上雕刻了上千只神态各异的石猴,或躺或卧,或打滚或嬉闹,各不相同,栩栩如生。这是根据当地一个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泥猴张的作品而雕刻的,一共1986个。当地流传着“摸摸石猴头,一生不发愁”的说法,因此,两旁的石猴头个个光滑锃亮。
大伾山上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但景点众多,令人目不暇接。而且佛、道两教寺院、道观相依相连,共生共荣。
被专家誉为“华北道教艺术殿堂”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分布于山上各处,为大伾山增添了古老而又神秘的色彩。
开凿于后赵时期的大石佛,高22.29米,为“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摩崖造像。佛足在佛楼地面下丈余,“八丈佛爷七丈楼”成为奇观。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徽宗皇帝钦封为“康显候”的龙洞;清代的万仙阁,集我国道教文化之大成。都是大伾山上的著名景点。
故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揽胜者代不乏人。魏文帝曹丕到此,写《黎阳作》四首,刘桢作《黎阳山赋》。光武帝刘秀,唐代李世民、骆宾王、王维、洪经纶、岑参、贾岛、杨巨源、宋代范成大,明代王阳明、王越、卢楠、李攀龙、王铎、卢象升,清代程颐等皆曾登临大伾山吟诗作赋,挥笔题记,今山上有摩崖碑刻460余处(块),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颇高。
与大伾山相望的浮丘山,绰约多姿妙景无穷,山上的千佛洞生动地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石刻艺术特色,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碧霞宫,结构严谨,风格独特,唐代的石刻瑰宝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艺术的精典之作。道教的圣地碧霞宫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构造精美。万仙客用悬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记载的神仙人物3千余位成为集中国官方与民间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艺术殿堂。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