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味同嚼蜡到满口生香

从味同嚼蜡到满口生香

揭瓴杂文2025-02-21 21:54:22
我是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虽然既无家学渊源又无名师指导,但我从学生时代至参加工作,始终对学习、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杂剧,不敢说无所不知,也广泛涉猎,家中的藏

我是一个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虽然既无家学渊源又无名师指导,但我从学生时代至参加工作,始终对学习、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有浓厚的兴趣。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杂剧,不敢说无所不知,也广泛涉猎,家中的藏书也多半是古典文学之类。沉浸到古人隽永精深的审美境界中,我真觉得市面上那些所谓文学作品实在是无法望其项背的。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已经快20年了,我最不忍心见到天真活泼的孩子苦着小脸心不在焉味同嚼蜡地背古诗呀、诗意呀甚至牵强附会的“背”诗的思想感情。这对孩子是无聊的折磨,对古诗是无知的丑化。小学生这样去学古诗,怎么会有兴趣?又怎么会去热爱去尊重崇拜祖国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更多脍炙人口富有情趣的诗词、短文。向学生推荐介绍优秀的古诗文,让学生满怀向往地推开古代文学宝库的大门,如饥似渴地吮吸祖国文化精髓,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探索尝试的一些收获,与有志于此的爱好者共勉。
首先要注意向学生充满立体感地展现古代诗人作家的独特魅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曹子建、李太白、苏东坡、陆放翁……他们的名字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同样响亮。他们以其不朽的名篇巨著媲美帝王的文治武功。怎样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面对这些早已作古的文豪既肃然起敬又心向往之?应该避免枯燥死板的说教,要注意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孩子最爱听故事,诗人们的佳话、趣闻实在讲课时不可不适当穿插的花絮,既让诗人的形象在孩子的心目中鲜活起来,又有助于认识诗人的品格个性,进一步达到体会其作品风格内容的目的。如苏东坡,这位才华横溢又命运多舛却达观豪放的一代文学巨匠,从他的“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讲到有他发明的美食“东坡肉”,从他与王安石的政治矛盾讲到西湖的苏堤……再如诗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句由力士脱靴、贵妃磨墨的故事得到最好的印证,铁杵磨成针的传说更是激励着历代莘莘学子……我们做教师的能够熟悉那些诗人作家,如数家珍地讲给学生听,他们一定倍感兴趣,诗人的名字就不再是干瘪的汉字而是一个个满口生香的故事,就会爱屋及乌,学习相应的诗文自然兴趣大增,新版语文教材中有《少年王勃》《李广射虎》这样的以文带诗的课文,也许就是这样的用意。
其次是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成就感,避免教师事事包办越俎代庖。
新接触一首古诗,要让学生反复诵读,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哪怕是准确解释出一个字也是值得鼓励的,即使是错的也应该肯定他们大胆联想敢于发表意见的做法,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有畏难情绪只想被动接受的心理。事实证明,这样做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另外对于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交流,然后老师深入浅出用适合少年儿童认识特点的方式讲一讲。再者,结合时代特点对一些古诗文进行新的理解、灵活的解释也是避免读死书的方法。如曹植的《七步诗》曾被周恩来同志用于指责皖南事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再如杜甫的《绝句》曾有这样的传说:杜甫家来了客人,但是家贫只有两枚鸡蛋和一棵大葱可以做菜。诗人灵机一动,做了四道菜:两只煮蛋黄配葱叶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葱白切丝摆好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蛋清做成“一行白鹭上青天”,清汤上漂着几片蛋壳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发挥既加深了记忆,又开拓了视野活跃了思维。
再者就是学过了诗文不是把它们束之高阁不想不用了,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文是很有用的知识资源。
如写作文可以引用古诗名句,古诗词可以改写成极其优美的散文,《小儿垂钓》等可以改写成极具童趣的记叙文。记得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大赛时曾经有这样的考题:看一段优美风光的画面,说说联想到哪句古诗——大多数是中小学学过的。不少选手表现欠佳,试想一位主持人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甚至说出“苏东坡不是苏轼”这样的话,怎么能称得上妙语连珠,才思敏捷?又怎能弘扬祖国文化,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古诗还可以和书法艺术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自书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悬挂起来,不可自得其乐吗?另外,对联、人名、成语有不少都与古诗文密切相关,正是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所在。还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些格式简洁很有特色的古诗词,如“家乡好,风景我最清,日出山花红胜火,春来树木睁绿眼。能不爱家乡?”正是模仿《忆江南》所写。
总之,教学古诗文,让古诗文的美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来,需要我们殚思竭虑,用热情鼓舞热情,用智慧开启智慧,文化知识的宝藏,等待孩子们与我们共同开采。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