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英雄》

我眼中的《英雄》

掉动杂文2025-01-20 08:25:28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如果你想要去彻底的了解它,可能花上几辈子的时间都不够。其实就算只是《英雄》中所表现出的那点点中国元素就已经是令人眼花缭乱了。首先是意境。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都是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如果你想要去彻底的了解它,可能花上几辈子的时间都不够。其实就算只是《英雄》中所表现出的那点点中国元素就已经是令人眼花缭乱了。
首先是意境。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文化中,有许多都是以意境的高低来评价其价值的。比如书法、诗词、音乐、国画等等。几乎包含了书、琴、棋、画的所有范畴。而在影片中不仅有用特有的中国元素来映衬中国特有的武术的场景。比如长空和秦宫高手交手前的对弈;长空与无名交战时盲人的琴声和意境化的雨滴;残剑和无名点到为止时,青山绿水凉亭那诗意化的美景和溅起的水花;残剑那寓剑于字的书法等等。更有直接将武术给意境化的段落。比如无名与长空和残剑的意念之战。可以说,影片的拍摄者敏锐地抓住了中国文化中共通的一点,也就是意境。然后以其为线,将众多中国元素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创造出或唯美,或悠远,或哀伤,或悲壮的气氛。
其次是色彩。事实上在意境的主线下,色彩也是表现意境的手段之一。这里之所以把它单独提出来,是因为影片中的颜色除表现意境之外还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最突出的是影片中残剑和飞雪的衣服。他俩第一次出现是在无名讲述自己利用俩人感情上的裂痕一举除掉俩人的经过时。这时俩人穿的是红衣(暖色)。红色代表着热情,但同样蕴含着冲动和任性。这不恰恰符合当时两人的情绪吗?俩人第二次出现是在秦王识破了无名的谎言,由秦王推测俩人的行为时。这时俩人穿的是蓝衣和绿衣(冷色)。秦王以君子之心,与俩人惺惺相惜,认为俩人是心胸广阔,光明磊落之人。绿色和蓝色都是大自然的颜色,是健康之色,这同样可以看作是俩人高尚品德的外现。俩人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无名讲述真实故事时。这次俩人穿的是白衣。白色既是最简单的颜色,代表着纯洁;又是最复杂的颜色,因它是由七色共同合成。同时在民间它还代表着哀伤。这就将飞雪的执着和悲伤,残剑的明悟和无奈都包含在颜色中。当然色彩在影片中的作用还不仅于此。色彩的变幻可以有效的消除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可以引导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影片情节发展的节奏。也就是说,如果你仔细地观察影片中色彩的变幻,就会发现这些颜色的变化是与影片情节的推进息息相关的。随着情节高潮低潮的转变,色彩也有紧张激烈的段落,简洁明快的段落和清新悠扬的段落。
再次是精神交流。中国古代交友特别注重深层次的交流,所谓“贵在知心”。当然深层次的交流与时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古人说“倾盖如故”。比如残剑和秦王。他们俩人之间可以说是只见过一次面,还是在敌对状态下刀剑相向。但他们对对方的了解却远胜过许多的所谓“老友”。正因如此秦王一眼就能看穿无名的谎言。因为无名所说的那个心胸狭隘的残剑,飞雪,绝不是秦王所知的光明磊落的残剑飞雪。同样,与秦王一战也使残剑真正感受到秦王的为人,从而认定只有秦王才是彻底消灭战乱根源的人。正是这种精神交流,使他们对对方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们处在了既是敌人又是知己的状态。但是影片中精神交流的主角并不是残剑和秦王,而是无名与秦王。无名是怀着国恨家仇走进秦王宫的。对于身为赵人的无名来说,秦王既是杀害他父母的仇人,又是嗜杀成性,双手沾满了赵人鲜血的暴君。所以尽管残剑屡次劝说,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刺秦之心。而真正让他放弃的则是他与秦王面谈时的三个细节。第一个细节是在秦王说到剑字的十九种写法互不相认,既麻烦又不必要,所以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当统一文字时。在见到本人之前,无名显然认为秦王是一个权力野心极度膨胀,性格残暴,人格扭曲的丑陋暴君。他从未想到这样一个人会对天下的全局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和宏伟的规划。这一番话对无名观念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所以他下意识的追问了一句“大王不是只灭六国吗?”这时秦王有自信满满的说“六国算什么?我要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可以想象,当时无名所受到的打击。他突然发现自己思想的狭隘和自己与秦王观念上的差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无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在最憎恨的人面前成为了一只“燕雀”。于是从这一刻起,无名对秦王的认识渐渐归于理性。第二个细节是秦王马上就拆穿了无名关于残剑飞雪的谎言。无名之所以编造了一个“四角畸恋”的故事,估计是因为男女之情是最令人冲动和盲目的,也是最令人难以理解和分辨的。但是无名错了,秦王对残剑飞雪有着深刻的了解。残剑与飞雪是无名所尊敬的俩个人,但他没想到在秦王的心底深处,对于这俩个人也有着一丝的尊敬和理解。能够给予自己的敌人如此高的评价,这是何等的胸襟!何况残剑本是当世英雄,能与他惺惺相惜的岂不也是英雄?所以到了这时,无名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在影片中就表现为他的杀气乱了。第三个细节是秦王突然说领悟了残剑所写的‘剑’字。无名说未悟透,是可信的,这是由他当时的状态决定的。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秦王的仇恨,他十年练剑,并将所有的努力浓缩为一招“十步一杀”。十步之内,几乎无敌。不仅他的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甚至他本身就是一把利剑,所以他无法悟透残剑这幅根本不含剑意的书法。所以秦王本来也不应该悟透的,想那秦王正是意气风发之时,秦国铁骑天下无敌。甚至只要他的目光停留在哪座城池之上,可能顷刻之间这座城池就会插上秦国的旗帜。按理说这时的秦王心中也正充满着杀伐之气,满是峥嵘的铁骑和战争的谋划,像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够悟透已领悟了天下大同而飘然出尘的残剑的意境!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秦王的思绪到底有多么宽阔?无名无法知道,他只知道恐怕这人是杀不得的!否则或许就是逆天而行!
最后是“士”的精神。大家都知道“骑士精神”,骑士既是人数最多的贵族,又是最接近百姓的贵族。正因为他们是贵族,文明程度比一般的老百姓要高,所以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信仰和行为准则;也正因为他们最接近,就使他们成为了百姓仰慕的直接对象,所以他们在百姓中的影响最大。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也是如此。说起来我们的“士”的范围要比骑士大的多,“士”既包括文士即知识分子,也包括武士,而且也没有所谓的授勋。但他们同样有独特的尊严、信仰和行为规则。比如影片中每次交手前双方都要向对方行礼表示敬意。不过“士”精神的真正灵魂在于无私。中国的“士”与骑士最大的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