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容易

农民不容易

胎生杂文2025-03-31 02:25:21
昨晚,一场大雨夹杂着冰雹扑天盖地下了起来,敲在窗户上“噔楞噔楞”响,我的心也被敲得生疼,哎,不知又有哪里要受灾了。后来,雨小了些,淅淅沥沥几乎下了一晚上,我没了夜半听雨的情绪,在为村里那些种瓜果的乡亲

昨晚,一场大雨夹杂着冰雹扑天盖地下了起来,敲在窗户上“噔楞噔楞”响,我的心也被敲得生疼,哎,不知又有哪里要受灾了。后来,雨小了些,淅淅沥沥几乎下了一晚上,我没了夜半听雨的情绪,在为村里那些种瓜果的乡亲们担心。
果不其然,晚上的当地新闻马上播出了受灾报道,全市有两个乡镇农田大面积受灾,许多蕃茄烂在地里,刚刚开花的向日葵花被冰雹削平了头,有的田里的农作物叶子象是被剪掉一样,触目惊心,农民真是太不容易了。
我生于农村,亲身体验了农民的不易与艰辛。风吹日晒、蚊叮虫咬倒也罢了,最令人忧心的是付出了,能否有收获。父亲常说:“种到地里,收在天上。”那时候的我还不太懂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玉米田经历了冰雹的袭击颗粒无收,葵花苗被水淹东倒西歪,刚刚结果的西瓜遭受病虫害大面积死亡,辛苦收割回的小麦堆在场面因为阴雨成堆生芽……我才真正体会到父亲话里的意思。
想起去年中央一套焦点访谈曾播出的《瓜熟了,人愁了》,对我触动很深。农民几个月时间精心侍弄成熟的西瓜居然只卖几分钱一斤,有的地方甚至烂在地里无人要,农民们望瓜兴叹、束手无策,看后一阵心痛。作为农民,过去你“精耕细作”、“老实巴交”就行,而现在,你必须有超前现实,你要知道市场行情,你要明白“物以稀为贵”,你要懂得丰收并不意味着增收,这对目前留守在村里文化普遍不高,年龄普遍偏大的农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严峻的考验。
天灾或许无法避免,可是人祸呢?身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耳闻目睹那么多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的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向农民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不合格地膜……让农民大半年的辛苦付之东流,一年的希望化为泡影,当农民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不禁要问,他们的良心叫狗吃了?
可是尽管如此,发生了坑农害农事件后,大多数农民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只有极少数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怪不得有人曾说:“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善良的群体,他们象牛一样勤劳,象羊一样温顺。”
因为生产工具的现代化,因为耕地的不断减少,剩余劳力特别是年轻一代被迫大批走向城市。生存的检验是无情的,竞争是残酷而激烈的,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一般没有什么文化和专业技术,只有靠那双厚实的手,坚硬的臂膀抗起责任,为了生存,他们离开了家乡、亲人,在城市中心怀一颗候鸟般的心境,朝着有活的地方四处辗转迁徙。
有多少人能体验农民工的孤独与痛苦,炎炎夏日,汗水浸透了衣衫,没有在凉爽的房间里喝水休闲的幻想,只有头顶烈日,脚踏黄土地埋头苦干。白天里挥洒着无尽的汗水,晚上有时还会流出酸楚的泪水,不是因为懦弱,那分明是发自内心的感情的溃发。冽冽冬日,寒风刺骨,手脚冻僵了也得挺着,不敢想象围在炉旁烤火的温暖景象,只好迎着恶劣的环境继续干活,为城市建造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
可是偏偏还有那么一些所谓的“城里人”,瞧不起农民,处处歧视农民,提到农民工就会皱起眉头,仿佛农民工是肮脏、动荡因素的代表。记得小时候,课本里都是“农民伯伯”,现在走在大街上有几个称呼农民工为“大哥”的呢?这些歧视的目光虽然深深刺痛农民工的心,但他们还可以隐忍,令他们无法容忍的是多少回辛苦劳动后人去楼空钱没有了踪影,多少次被欺骗了却只好把泪流在孤寂落寞的黑夜,在无助的城市里无奈的呐喊。这一切,只因农民只是弱势群体。
几年前,中央一号文件将“三农”问题摆到了首位,这让农民看到了一线曙光。可是农民尝到甜头不久,物价就蹭蹭蹿了起来,由于农资产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粮食直补和农业税税率下调等惠农政策带来的收益基本被涨价的农资吃掉了,因此农民从粮食丰收中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
在我们这里,乡亲们每家都会养几头猪自用,过去猪仔的价格只是几十元,而现在却一下子涨到了几百元。上次回村,看到乡亲们大多只养一头,因为猪仔的价格达到了四五百元一头,很多人都买不起。听人说六爹家的猪仔得病死了,六妈心疼地痛哭了一天。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农民如何,我只知我们村里的乡亲原先猪肉四季不离口的“奢侈”生活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已经结束了。
而所谓的合作医疗,倒是大受医院欢迎。医生前脚友善地告知你合作医疗可以报销多少医药费,后脚便开始肆无忌惮地乱开药、乱收费。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帮助患者伪造住院病历及住院收费单据等手段,从医疗基金管理部门套取资金作为个人创收和医院谋求发展的“捷径”。黑心医院利用农民的善良无知,把“黑手”伸向合作医疗基金,这种医德医风全社会应当唾之。
河套地区是内蒙古重要的产粮区,可是乡亲们大都不愿意种植小麦,这几年大都种了葵花、番茄、籽瓜等经济类作物。为什么?为了能增加收入。生活用品的价格象是脱缰的野马嗖嗖地上涨,可是粮食的价格涨幅并不大,这大大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贱伤农谁之错?
面对国际上爆发的一系列粮食危机事件,我国粮食部门官员表示,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国内粮食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不可能出现粮食短缺。国际粮荒,中国不慌,这说明了中央未雨绸缪,强农惠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洞察之敏锐,决策之科学,措施之得力。可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粮食安全不存在风险,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通过这次世界粮荒,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三农”问题。
最近,中央再次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效调动和激发了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真心希望这些扶农惠农政策都能落到实处,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农民唯有甜在心里,才能心在田里。只要农民的日子好过了,我们大家的日子也就都好过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