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的距离

友情的距离

对词散文2025-03-27 00:12:07
曾经转过一篇贴子,文中说,若是真正喜欢一个人,就要与其保持合适的距离,让彼此在相悦的同时,尚能自由地呼吸。因为看过太多相爱的人反目成仇、爱之深恨之切的现象,于是觉得很有道理,也常拿来帮助开导身边的朋友

曾经转过一篇贴子,文中说,若是真正喜欢一个人,就要与其保持合适的距离,让彼此在相悦的同时,尚能自由地呼吸。因为看过太多相爱的人反目成仇、爱之深恨之切的现象,于是觉得很有道理,也常拿来帮助开导身边的朋友。本以为这仅适用于爱情,前一阵发生的一场误会,连同近日来遭遇的一些混乱和匪夷所思的责难,却让我想到了友情之间的距离。
季羡林在其《论朋友》一文中,曾引述法国著名的《蒙田随笔》里的一个论断,“自古就有四种友谊:血缘的、社交的、待客的和男女情爱的。”这虽与我们国家通常将亲情、爱情与友情相并列的划分方法不同,却以西方人的独特视角,揭示了这些情感之间存在着相似的特性,以及在相似基础上的差异性。蒙田说,“爱情一旦进入友谊阶段,也就是说,进入意愿相投的阶段,它就会衰落和消逝。爱情是以身体的快感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复存在。相反,友谊越被人向往,就越被人享有,友谊只是在获得以后才会升华、增长和发展,因为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会随之净化。”
即使按我们传统的分类,除却亲情和爱情,仅就最狭义的友情而言,它虽然不像亲情那样理所应当、根深蒂固,亦不若爱情那样炽热、排他,却仍然有着亲疏远近之分,深浅程度不一,且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朋友之间,亲密关系不同,距离也不同;很亲近的朋友,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对于彼此间的友情,尽管在某一时段、某一情境里过从甚密、相处甚欢,若时过境迁,也极有可能逐渐生疏,渐行渐远;最可惋惜的是,往往友人之间交往越深,便越熟知其性格上的弱点,越了解其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人性的阴暗面,也就越容易因志趣不投而远离,甚或因猜忌而反目,因利益被出卖。
由此便想,友情之间是否也该保持安全的距离呢?
人是群居的动物,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很多普通朋友。非亲非故之人,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点偶然的帮助,一份意外的关怀,都有可能擦出友谊的火花,由陌生而趋亲善。与这样的朋友相处,不论交往是否频繁,彼此之间犹如蜻蜓点水,若即若离,无需投入很多,也不受情谊束缚,轻松自在,平淡安然。得到了,并不欣喜;失去了,也不足惜,也许一转身,还会反复遇见。相对的,于一般朋友之外,每个人也都有自己视为至交的好友。或因志同道合,或因相互欣赏,或因彼此依赖,渐渐地走向亲密。这样的朋友,情深意笃,如胶似漆;得之我幸,失之吾痛。偏偏难求者易逝,常常徒增伤悲。
大学时,最要好的同学通过长期的私下活动,最终夺得了推荐研究生的名额;工作后,在外出借调省城工作期间,被视为好友的原同事利用“三讲”之机,栽赃陷害置我于不义;网络上,倾心相待的挚友甘于曲解善意,刻意疏远乃至决绝……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于是,弃学就业以后,给自己明确了一个信条: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交友中,大学同学不再是友情重点培养范畴;调动后,同事一概不再发展为好友。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在网络上竟会重蹈现实的覆辙。那种曾经的心痛,每每想起,便会止不住地阵阵泛起。
如此想来,无论何种友情,仍然应当保有合适的距离。倘若不是那么亲近,定然不会在意对方的忽视;倘若情谊不够深切,自然不会介意对方的言行;倘若不曾倾力付出,也决不会因误解而伤感难抑。当距离拉长,情意渐淡,那么,抵毁也罢,伤害与否,自是无从谈起,一切似乎迎刃而解。
可是,又如何能够做到呢?且不说所谓的“合适”、“安全”难以度量,即使可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本身,亦并非能够如愿地掌控。反复、多变,任意、随性,是情感固有的特征;人性的弱点,又赋予情感恣意以更多的可乘之机。再理性的先哲前贤,也难免有失控、无奈之时,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历史上交学费的先例比比皆是,何况吾等平凡之辈。因而,这友情之间的安全距离,实在是难以做到的,只能是因人而异,尽力而为了。
而于我,一贯崇尚真诚待人、与人为善者,更是难以为之。曾经朋友很认真地笑嗔曰,此(受屈)乃做好人的好处。于是,亦很认真地回答,从此不再做好人。果真不做好人了么?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坏人定然是做不得的。若是无法判定和调节距离的远近,还是不妨做回自己,以真示人,倾情于友。
记得一部韩剧中曾经引述过艾佛烈德·德索萨的名言:“……去爱吧,如同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工作吧,如同不需要金钱一样;活着吧,如同今日是末日一样。”友情似流沙,最后握在手中的,或许只有寥寥的几粒。尽管不知道现有的情谊还能持续多久,不知道何时会结束,也不知道是否很快成为似有若无的回忆,但只要还存在一天,我愿意为它一如既往地付出。套用上面的一句话:友爱吧,如同从来没有遭遇过伤痛一样。
(草于2008年3月20日)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