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质兰心话国魂,一代芳华著春秋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近阶段一代名伶梅兰芳也从尘封的历史中再次走出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人物吸引了各方各面的关注。电影《梅兰芳》的成败与否这里暂且搁置不议,我关注的是梅兰芳这个人以及他这个人代表的那个时代。所以我这里想探讨的便是梅兰芳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于戏剧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那个时代来说他又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艺术生涯:在绚烂中寂静在寂静中绚烂
影片《梅兰芳》聚焦梅兰芳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危机:生离、死别和聚散而成,写出了梅兰芳世界明净与晦涩,在他光华表面下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孤独和难于摆脱的宿命,外部的膜拜与功名如一纸枷锁架持着他,平凡的心成为一种奢望。这一点似乎是每个伟大人物的共同命运,电影的精神主旨是不错的,但电影与史实还是颇有些出入的,很多情节是虚构的,甚至歪曲了历史的真实。让我们拨开电影的面纱,顺着时光的脉络走进那个年代,看看真实的梅兰芳吧。
梅兰芳的确出生梨园世家,父亲早逝,主要由梅家大伯抚养长成。而这位大伯著名琴师,清内廷供奉,为当时京剧界最著名的老生演员谭鑫培拉琴,有“胡琴圣手”之称。老先生一直活到梅兰芳20岁已初步成名后才逝去,享年45岁。
从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到梅兰芳已是三代京剧旦角。梅兰芳8岁开始学戏,11岁登台,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大量真切感人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美神”。从1919年到1960年,他三次赴日本、两次赴苏联、一次赴美国进行访问演出,并被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文学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
可谁曾想到梅兰芳年少时却是个非常木讷性格内向的人,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常常因背不出《三字经》《百家姓》之类而被先生惩罚、打手心。或许人们会以为梅兰芳天生就是为京剧而生的,其实他小时候完全没有超出同辈的机敏和灵气,长得也不是特别讨喜、可爱,一张胖嘟嘟的脸,细长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脑门,表情经常木然,就连他的大姑母都用“言不出众,貌不惊人”来形容梅兰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从小天资并不聪慧的人,凭借后天的勤奋与努力创造了出数优秀的作品,在戏剧舞台上了揭开了承前启后的一页,在艺术的史册上划下了辉煌灿烂的一笔!成为名副其实的“伶界之王”!
梅兰芳曾对卓别林说:“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的确,梅兰芳一生都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把生命与热情全部献给了戏剧与舞台。
今天常说戏剧演出中有生旦净末丑,但在清末之时,主要还只是以生角(老生)挑梁,直到梅兰芳出现之后,才真正开始由旦角挑梁。可见梅兰芳在戏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他在舞台上最为辉煌的20年是1917年至1937年,这也正是京剧的鼎盛时代。旧时文化还在延续,渗透在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尤其在京城的这块土地上,文化传统还没有改变,在当时还很单一的艺术形式中,京剧最受推崇和重视。在这样的时代里,梅兰芳的脱颖而出是时代之幸,是时势所造就的“英雄”,但也离不开梅兰芳个人的坚持与奋斗。
梅兰芳是一个极其敬业的人,这种精神或许正是我们今天的中青年演员所缺失的。他对艺术完美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1919年、1924年对日本的访问,1930年对美国的访问,1935年对前苏联的访问,都非官方的安排,而是他在朋友的赞助下,以弘扬国粹为己任的私人行为,这正是他一生敬业精神的体现,是他艺术顶峰的写照。
梅兰芳就这样在时代与自我的塑造中崛起了,他当年走红的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走到哪里,人群就被吸到哪里。据记载,梅兰芳在美国最后一出《刺虎》结束后,他谢幕竟达15次之多,这在国内也是相当罕见的。梅兰芳在纽约的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有人提议上台和梅兰芳握手告别。梅兰芳欣然应允。然而就是握手这一简单的动作,又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观众按顺序从右边上来,从左边下去,秩序很好,可是梅兰芳握了十几分钟仍然不见观众减少,心里很是纳闷。细一看,原来是很多人握过一次手,下去后又重新排队,又上来握一次。就这样,梅兰芳握手握得没完没了。
但梅兰芳即使处在人生最绚丽的阶段,也没有明星的架子,不像当下的那些明星有点名气就傲慢不群,自命不凡,他始终是平和的,谦卑的。他对老师朋友也好,对学生子弟也好,对观众粉丝也好,都始终恭敬友爱地微笑着,倾其所有地授业解惑,尽自己所能地把每一出戏演好。尤其是在日本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那段风雨飘摇的黑暗时光中,他更是不屈不挠,不卑不亢,表现了一个中国艺人的民族气节与一代大师的民族灵魂。
在战乱前,梅兰芳本有一笔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时,曾带往香港存入银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统治下的香港将这笔高额存款全部冻结,无法取出。一直靠利息过日子的梅兰芳,家庭生活顿时举步维艰,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只能凭着另一技之长——画画来维持生计,但他的卖画生涯却并不顺利,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扰乱破坏,梅兰芳在上海展览馆办画展的消息传出后,日伪汉奸互相勾结,肆意捣乱,他们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大做手脚,前来参观的许多群众见状纷纷离开。梅兰芳看见门口冷冷清清,觉得奇怪。当他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气得两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纸刀,刺向一幅幅图画。“哗!哗!哗!”几分钟内国画化为碎纸。
梅兰芳义愤填膺爱国毁画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流传了下来。
梅兰芳断了经济来源后,生活更拮据了,他只好挥泪出卖北京的房子,接着又出卖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尽管这样,后来还是举债度日,向亲友借了一笔钱。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绝境,便解囊相助。老画家叶誉虎便是其中一位。梅兰芳就是在这样艰苦环境下作画,克服了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困难,画技大有长进。经过八个月的苦战,他一个人就画了170多件,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树、梅花等,同叶誉虎的作品一起,于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国银行的一所洋房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