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易中天乱比喻很幽默

媒体批易中天乱比喻很幽默

池心杂文2025-04-29 19:54:43
正当“毒奶事件”让人怵目惊心、谈“奶”色变之际,以“品三国”名震遐迩的文化名人易中天教授,也无意间来插上一脚,又使“毒奶”事件另起波澜。9月20日,易中天在“扬州讲坛”主讲《从老庄到禅宗》时,接受了

正当“毒奶事件”让人怵目惊心、谈“奶”色变之际,以“品三国”名震遐迩的文化名人易中天教授,也无意间来插上一脚,又使“毒奶”事件另起波澜。9月20日,易中天在“扬州讲坛”主讲《从老庄到禅宗》时,接受了《扬州晚报》记者的专访。因不满自己的言论被歪曲,易中天声称媒体中的“三聚氰胺”也不少,并举了“易中天断言高希希重拍《三国》注定失败”、“易中天重登央视《百家讲坛》是为扭转《百家讲坛》收视率骤降的颓势”等两则不实报道为例。
易中天教授是名人,他的言论自然是引起反响的,何况他攻击的对象是以舆论为吃饭家伙的媒体?没有反响才怪呢!果然,鄙人昨日在中新网看到一篇《易中天称媒体有三聚氰胺媒体:乱比喻》的文章。不过读完之后,我却不由失声而笑了。因为这篇文章非常幽默,文章作者对易中天教授所指的“媒体中的三聚氰胺也不少”的事实避而不谈,却在易中天用牛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来比喻媒体中存在的不实报道是否恰当大费口水。本来要驳倒易中天教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指出他所说的媒体中有“三聚氰胺”不是事实就行了,因为事实胜于雄辩嘛!但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没有对媒体到底有没有“三聚氰胺”说过只言片语,只是从易中天的语法修辞上大做做文章。看来,这位署名为特约评论员吴为忠的作者,知道媒体中确实有被易中天比喻为“三聚氰胺”之类的有害物体,想从事实上驳倒易中天是不可能的,于是只有顾左右而言他,从语法修辞上寻找易中天教授的破绽了。但更好笑的是,他攻击易中天教授比喻不当,他自己运用的逻辑也是牛头不对马嘴:“易教授把对自己的‘不实报道’比喻为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我倒要请教易教授,吃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是要危及生命的,难道阅读了关于你的‘不实报道’也会产生这样的后果?”易中天不过是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作为证明而已,作者却从“吃了‘三聚氰胺’的奶制品是要危及生命”不能推出“阅读了关于你的‘不实报道’也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的逻辑出发,说明是易中天逻辑混乱,两者之间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简直就是狗屁不通、胡搅蛮缠嘛!作者还沾沾自喜,自以为高明过人呢!最后作者还貌似恭敬地请教易中天道:“据我所知,有许多名人还热衷于制造虚假新闻,在媒体的炒作中获取利益,这样的新闻,我相信易教授也有所闻吧。易教授现在是文化名人了,对你而言,媒体的报道好像是‘营养品’,并非是‘有毒体’。把采访你的‘不实报道’比喻为‘三聚氰胺’,窃以为,这种修辞的夸张,在当下至少是一种不严肃的态度。在易教授面前谈“修辞”,有点班门弄斧的味道,不当之处,还望赐教。”按照作者的逻辑,易中天教授是靠媒体才红起来的,是媒体炒作的既得利益者,既然易中天教授是媒体炒作的既得利益者,就应该对媒体感恩图报、感激涕零,即使媒体有再多的不是,再看不顺眼,不应该对媒体的炒作说三道四,即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不行。这是在绕弯骂易中天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呢!
确实,当今很多名人是靠媒体捧红起来的。有一些不甘寂寞的名人,为了让公众记住自己,总是千方百计搞出一些动静出来,甚至不惜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秽物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我们的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曝光率,鼓圆了眼睛,拉长了鼻子,东翻西找,寻寻觅觅,而名人们的一举一动就成了媒体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名人们的举动越离奇出格,媒体记者们就越高兴,甚至名人们原本没有的事,媒体记者们也笔下生花,给他创造出来。可以说媒体上名人们连篇累牍的新闻、奇闻、绯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媒体与名人们合谋的产物,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确实,媒体上对名人们的不实报道,对于不愿被公众遗忘的名人们来说,是营养品而非毒物。但对于社会来说,这些名人们的各种随意扭曲、胡编乱造、无中生有的假新闻,提供的是假信息,耗费了读者的时间,浪费了国家的宝贵资源,毒害了社会的健康空气,虽为一些人所喜闻乐见,但何尝不是一种有害的东西。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些媒体所乐于制造并奉送给社会以寻求轰动效应的假新闻,就是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三聚氰胺”。有感于此,易中天才“放言”(媒体用语)称媒体中的“三聚氰胺”也不少吧。
易中天因不满自己的言论常被一些媒体篡改,因而指责在媒体中也有不少“三聚氰胺”。可是这位吴为忠先生,不知是真心想为媒体辩解呢,还是有意让人们去更加注意媒体身上的“三聚氰胺”,因而写出了这一篇批易中天乱比喻的力作。不管他的本意是什么,他的那一篇批易中天乱比喻而对媒体究竟有无“三聚氰胺”避而不谈的文章,确实让人们对媒体中含有“三聚氰胺”的事实看得更加清楚了。这确实是够幽默的!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