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谁变?

该谁变?

杌子杂文2025-04-30 09:54:30
穿衣御寒,养儿防老,千古遗训在如今社会发展变化中,这个愿望不太适用了。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细细想来,觉得谁改变都挺难。现举两例共同探讨。某高校有两位教授,男的还是校领导层,教育有方,将唯一的女儿培养成

穿衣御寒,养儿防老,千古遗训在如今社会发展变化中,这个愿望不太适用了。耳闻目睹的一些事情,细细想来,觉得谁改变都挺难。现举两例共同探讨。
某高校有两位教授,男的还是校领导层,教育有方,将唯一的女儿培养成精英,送往海外再深造去了,壮年时,当然满面风光,难免沾沾自喜,听到夸奖,更是眉飞色舞。年老时,女儿已成家立业定居国外,放飞的风筝线儿已断,想拉也拉不回来了。当力不从心时,逐渐抱怨了“养儿有啥用?”,可抱怨归抱怨,生活还得继续,远水解不了近渴,有个急事和小病,还得靠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可时间长了,于心不忍,退休后,也想远赴它乡,投靠女儿,可女婿家里也有老人,也是独生子,也就未开尊口,只好望洋兴叹了。只有请一位保姆帮助料理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洗碗,抹桌扫地。在生活上,富富有余,感情上,空空荡荡。想急了,老两口到国外旅游一趟,看看女儿,看看外甥。但签证有期限,无法长留,散完心清,又打道回府了。时如穿梭,眨眼就是十几年过去了,终于有一天,老母亲因病撒手人寰了,虽然电告海外的宝贝女儿,但终因签证和遥远的路途,不能及时赶回,只好寄来一些钱作为心意,生她养她的老母亲至死也未能喝到亲女儿的一口水而含悲离去。两年后,老父亲也因病入院,全都是学校后勤和学生从楼上抬进医院里,而当病入膏肓时,只有保姆在伺候,当电告女儿时,不知是什么难处,女儿未能回来,人已作古时,远洋电话告诉保姆,一切后事全权委托给保姆处理,父母的遗产由保姆继承。就这样费尽心血培养的心肝宝贝,弥留之际还是未得一见,只好到阴曹地府去盼望去了。
与上不同的是,有一对天津夫妇老人,望子成龙,倾囊把儿子送到国外,当儿子学业有成时,也选择了定居国外。当二老退休后,兴致勃勃地将国内家产一股脑儿变卖了,换成美钞,只身跨洋过海,落脚异域,想在儿孙身边安度晚年,享天伦之乐。可事情并非想象的那麽好,其一首先语言不通,再学英语,学的没有忘得快,发音也不准,无法和外界交流,和孙子辈说话,你说“东”,他回“西”,还是无法交流,完全失去了东方人柔情脉脉、甜言蜜语感,连看电视也都是睁眼瞎子;其二,亲情异化,孙辈都出生在外国,生来就学西语,连同儿子及其媳妇,都被异化了,再没有东方人的温馨与亲切味道;其三,熟悉的环境没有了,熟悉的人群没有了,两眼一抹黑,满街上没有一个认识的,举目无朋,就像被关进了笼子里的动物一样;其四,长期的西餐,使得习惯了东方的肠胃极其不适;一年下来,郁闷之至,雪上加霜的是,经常与儿媳发生口角,想回国,国内已无家可归了,终有一天,刀枪相见,杀死儿媳,自己也锒铛入狱,大概后悔莫及,在狱中自杀身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给儿孙们留下了无限的仇恨与悲残。生活上可谓无比幸福,精神上一贫如洗。如果老两口留在国内的话,顶多思念,不至落下个家破人亡地步。
其实,上述的仅仅是特例,但类似的事情很多,不仅仅发生在国外,在国内也同样存在。长期生活在农村广阔天地,当变老时,想到远离故乡的城市里的儿女身边养老,也同样是人生地不熟,如同住监狱。据本人所知,老家就有几个这样的家庭,当时也是打算入土他乡,可半年不到,都纷纷回归故里。原因很简单,环境不适应,清福享不了。也有些小市到大城的,有些东西南北各方向流动的,总之,这些人不能说生活不幸福,只是精神世界难满足,经年的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举目无朋、左右无邻的空荡心里不能充实。所以晚年的幸福不只是吃好喝好那麽简单。
人老了,该依靠谁,重大的社会问题摆在了现代人的面前。在多子女时代,有远走高飞的,也有近在咫尺的,也有面对黄土背朝天的,总之,身边总有亲人在,有依可靠。现在子女少而精的时代,一旦走远,便成空巢老人。怎样改变这种窘境呢?子女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千里寻路,异地安家,年轻人学习进步快,很快会融入当地,入乡随俗,而老年人适应能力差,旧习难变,重建风土人情,时、力困难重重。对老年人来说,正是“虽说长安虽好,不如久居之家”。古有忠孝难两全,今日也是选择两难,该谁改变?
千思万虑,还是应酌情而定。有学习能力的并愿意闯新环境的这类人,随子安度晚年的,是最好的选择;对力所不及的老年人,只能请求社会帮助,请保姆或进养老院,或乡村、社区互助,让这些辛苦一辈子的人,在最后的人生路程上,用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熟悉的饮食,再加上孝顺子女的经常问候和节日的热情探望中,安度晚年吧。

2014-3-5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