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为“道”也读“经”(二十一)

无心为“道”也读“经”(二十一)

白地文杂文2025-04-20 00:14:35
老子在前一章,重点阐述的是,当政者要放弃“心机”与“智巧”,脚踏实地去建“大道”,这样人才会回归到自然的本性上来。而人要回归本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清心寡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呢?老子在这一章中用较


老子在前一章,重点阐述的是,当政者要放弃“心机”与“智巧”,脚踏实地去建“大道”,这样人才会回归到自然的本性上来。而人要回归本性最重要的,就是要清心寡欲。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清心寡欲呢?老子在这一章中用较大的篇幅,来阐述一个问题。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恍兮其若海,恍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纵观上述论点,将此篇看成是老子的人生论,是他淡漠向道的明志篇,我想没有什么不合适的。他通过其独特的手法,深刻地描绘出俗世的众生相。并以“世人皆醉我独醒”姿态,展示着他清心寡欲,一心向“道”的潇洒人生观。
老子在前半部分,讲的大概是这么一种意思:人们喜恭维,拒呵斥,那是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拥有想听好话的心态。恭维,表象上是在说你好,而恭维的最后结果,也许就是害了你。呵斥,听起来确实会让人感觉难受,但真诚的呵斥,也许才是真正地在帮你。于是,对恭维与呵斥,只要你能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其实它们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所以,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与修养,就不能喜恭维,拒呵斥。
善良与邪恶,看起来似乎处在不同的两极。其实善良是人性,而邪恶何尝不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它们相距的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因此,做人随时都应当记着,向善的方向进一步,你就能保持着人性,你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如果说向恶的方向跨一步,你就会成为披着人皮的狼,你就是一个禽兽不如的东西。
权势,在现实中是一种可怕的势力。这种势力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是,人们对其都怀有敬畏之心,尽管在你的心中,有百般的不愿意,你也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志,对其表示敬畏。因为自古以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境况,永远没有穷尽过。
就是因为这种境况从没有穷尽过,所以朗朗乾坤,就成了广漠的荒野。人们为了表示对权势的敬畏,熙熙攘攘地行走在这荒漠之中。还要表现出,如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或是登上了欢乐舞台时,那种兴高采烈的表情来。
而后半段,老子描绘的则是他的心态与行为:然而,我是一个清心寡欲之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如何地纷纷扰扰,我都能独自淡泊宁静,不为所动。就是这种淡泊,使我能返朴归真,如混混沌沌的婴儿一般,没有半点物欲意识。因为没有了物欲意识,我在现实中,就不会闲散、疲惫、困惑到如浪子那样,找不到自己的心路归宿。
别人也许在权与钱上,会多到盈溢的地步。而我却一无所有,除了那一颗(大)愚(若)痴的心,其它就都是身外物了。
世俗的人,看起来是个个心中有数,唯独我,看起来有点昏昏然。天下之人,一个个都那么精明利害,唯独我,还保持着淳厚与宽容。
真是:“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这样看来,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又笨拙。为什么唯独我能与众不同呢?因为我是一个一心向道的人,这“道”我将其视为母亲一般。
在本章里,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作了对比描述。他揭露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并以相反的形象夸张地描述自己。文中的“我”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是指他个人,而是一种有抱负、有期望的人。“众人”、“俗人”指社会上层。这些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他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而不愿随波逐流。不容易啊,也只有他老人家能够这样淡泊了。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