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望的等待
很久以前就有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也听说很多有关于看过它之后人们的感受,大多是看不懂或是觉得情节很混乱。也就是这样怀着一颗好奇的心,我也终于看完了这一部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
戏剧共有两幕。第一幕,黄昏时分,寂寞的天空有飞鸟掠过,了无痕迹。荒野小路旁的不知名的大树下,两个老人呆呆的坐着。一个叫爱斯特拉冈(又名戈戈),一个叫弗拉季米尔(又名狄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就这样望着远方彼此不语。偶尔传来毫无意义的对白,却仍是等待着,等待着一个叫“戈多”的人的到来。“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靥中的海市蜃楼。“戈多”在这意味着希望,戈戈和迪迪长期生活在痛苦之中——想活连骨头也吃到、想死连绳子也没有。“戈多”的到来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好运,所以他们心甘情愿地干坐着等着他的到来,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然而他们两个谁也没见过“戈多”,反倒等来了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回来了,明天一定来,他们才不舍地离去。
第二幕,次日黄昏,戈戈和狄狄一如昨日仍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路旁的枯树长出了四五片新叶,奴隶主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命运就是这样,对人类而言丝毫不能把握和预测,谁也不知道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记忆已经模糊,戈戈甚至都已记不得昨天发生过什么事、见过什么人。痛苦的生活和长期的等待已使他们无话可说而长时间的沉默。现实与未来的状况使他们感到恐惧。天黑时,那个小男孩又来捎口信,说戈多今天不回来了,明天准来。但是他也不记得昨天他有来过,却说他是第一次来,这是多么荒唐的、多么可笑的事啊。剧中两天等待的情景就是人生漫长岁月的象征。
戏剧就是这样结束了,在无望的等待中结束了。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分不清戈戈和迪迪谁是谁,两个人的身份相似,经历相仿,又都说着语无伦次的话语,很难理出清晰地脉络。但看了一定时间就会发现,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是蛮明显的。相比较而言,弗拉季米尔(狄狄)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对不公平的现实有抗议,对生活抱有一种较为乐观的态度。作品中狄狄说过“咱们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着戈多,等待着……”流离失所的境遇并没有使他完全放弃原则,虽然自己的身份处境也相当的卑微低下,他也能对幸运儿表示同情,主动表示要背受了脚伤的爱斯特拉冈赶路。爱斯特拉冈向弗拉季米尔要一根胡萝卜吃,他说胡萝卜越吃越没有滋味,而弗拉季米尔刚好相反,说他会慢慢地去习惯。而同样身为流浪者的爱斯特拉冈(戈戈)却安于现状,对生活妥协,不惜表现谄媚以获得微小的实际利益,对幸运儿的悲惨遭遇也表现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也许自身的悲惨命运使他已经变得麻木,对不影响自己利益的人事物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等待戈多》,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之极的戏剧,却成为了贝克特荒诞戏剧的经典之作。它是一幕表现人类永恒地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它以文本和舞台剧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众对于“戈多”这一抽象事物的理解,有许多的人试图找出“戈多”的真实身份,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件比“等待”更加荒唐的事情。在我看来,“戈多”没用一个确定的定义,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期待和盼望某样东西的时刻,这就是他们等待的“戈多”。无论“戈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如期而至,它是绝望之中的人多了一层精神的寄托。
《等待戈多》,一百个人看会有一百种感想。两位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望地等待着。其实,我是很不了解的,为什么他们宁愿毫无结果的去等一个毫不知情的人,而不是主动地去寻找所谓的“戈多”?虽然说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和对自己的命运是不可知的,“等待”就是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是,一味盲目的被动等待,人是否会一直幸福?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我以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不是一味的去等呀,等呀,等。虽然,报信的小男孩会给等待的人带来幸福,但“戈多”真的来了吗?“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消极的等待比不上积极的寻找,也许结果会是无望的,但希望的是过程。在寻找中等待,快乐的等待,等待的过程会变得幸福。
最后,我想说,“等待”无处不在,无论你在等待什么,请选择正确的方式来等待,你的“等待”才会变得有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由久久传奇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